|
阅读书籍本是个古老的文化行为,可随着电子时代的到来,现在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阅读方式,并被称之为碎片化阅读。媒体对碎片化阅读的理解,通常是这样的:
碎片化阅读指的是以手机、电子书、网络等电子终端为主要载体的零散式的阅读。 碎片化阅读 的特点,即阅读模式不完整、断断续续。随着这种阅读方式 普及率 越来越高,类似 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 、 浅阅读盛行 等话题一再被提及。人们对电子书等数字资源的需求飞速增长,但对纸质图书和资源的需求始终存在,书籍、期刊等传统纸媒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碎片化阅读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
可见,这种对以现代电子产品为阅读载体的理解,明显是带有贬斥的情感色彩,其中不乏一些偏见。而对这种阅读的优点,却是只字未提,比如从传统的精英阅读,到当下的扩为大众阅读,使阅读不仅仅是读书人的事情,也是每一个普通民众的习惯,以及使阅读更加便捷,还能充分利用零散时间,等等。
首先,为什么要将这种阅读的新方式,称之为 碎片化阅读 ?这种称谓的本身,就带有 阅读歧视 之嫌。怎么叫 不完整 ,什么叫 断断续续 ,能举个实例吗?莫非是由哪位作者将自己的一篇完整的文章,进行大卸八块,分别在不同时间、不同载体上加以发表?抑或是将四大名著类的大部头著作,拆解为几千个零散碎块来发表?为什么是 断断续续 的?是媒介的电源质量有毛病,核心技术不过关?
其次,为什么 碎片化阅读导致人们缺少思考 ,不阅读就不缺乏思考?为什么会 浅阅读盛行 , 不可能完成深度阅读 ,难道有谁在禁止读者进行深度阅读吗?难道 居民 连阅读的自由也受限,不可以也做不到文章有多深就阅读多深吗?亦或是短小的散文、 小说 等,都是没有深度的垃圾货,只有读《红楼梦》、《资本论》类的大部头,才能有深度?
其三,为什么要说 对纸质图书和资源的需求始终存在,书籍、期刊等传统纸媒给人精神世界带来的享受与体验是无可替代的 ?难道是谁说要替代它们了吗?莫非各种现代饮料的诞生,目的就是要替代传统的白开水和茶水?
这些说词,感觉就像是一个摆地摊的老摊主,突然面临新摆地摊的年轻竞争者时,发出的酸不拉叽的醋话,也就是抱怨的话,牢骚的话!
时间在推进,社会在发展,新事物必将不断出现。即使是所谓的 碎片化阅读 ,也总比不阅读要好。在一个民众文化落后的国度里,那些从来不读书不看报者来说,如今能进行碎片化阅读,从中获取他们喜闻乐见的奇闻异事、 幽默 段子等,这也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标志。即使是那些专门阅读大部头专著书籍的学者,他们若能利用零散时间,搞一些 碎片化阅读 ,也是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面的。增加点绿叶,对红花是没有害处的。
说短小的 碎片化阅读 ,代替不了大部头的整体阅读;那么大部头的整体阅读,能替代 碎片化阅读 吗?读鲁迅、契科夫、莫泊桑、欧亨利等,替代不了读《红楼梦》和《追忆逝水年华》等,那么反过来就能替代阅读短篇大师们的作品?是不是只有阅读少则数十万字甚至是几百万字的大部头,才是整体的深入的阅读,否则的阅读就是碎浅的阅读?是不是只有写长篇大论的,才是整体化写作;而写短篇小文的,就是碎片化写作?也是,没有碎片化的写作,哪有碎片化的阅读!如此看来,不仅有阅读歧视,还有写作歧视!
以此逻辑,以后零食也不能吃了,只能一日三餐吃顿儿饭,各种零食企业和商家都得关门。报刊杂志也不能看了,广播也不能听了,因为这都属于是 碎片化阅读 和 碎片化收听 。多一种阅读方式,总归是好事情。不会因为习惯了几千年封建专独体制下单一的阅读方式,对新时代核心价值观的民主自由的阅读方式,就无法适应了吧!
如果不存在写作歧视,那就不应该有阅读歧视!写作就是写作,阅读就是阅读!
原创: 月夜长风 草丛锋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