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三姨夫有当过三年兵的经历,50年代中期退伍。 文革 期间在大队当过民兵连长。三姨夫枪法好,不说百发百中,也差不多。三姨夫最大的爱好就是打猎,打狍子是强项,在当地很有名气。
当年,由于生态平衡未找到破坏,常见的野生动物在山里都能见到。见得多的是野鸡和野兔子,常成群出现,还有其它雀鸟。还能见到狍子,但不多见。到了冬天,雪特别大,大雪封山,银装素裹,山上的动物找不到吃的,下山来觅食,常看到野鸡到生产队牛圈钎牛粪。三姨夫利用冬天打狍子。除三姨夫外,还有祁某、张某、杨某,有时关某也参加。当地称为 狍友 。冬天打狍子好打,冬天有雪,因狍子在雪地上行走,留下足迹,打猎的人追踪足迹最终就能发现狍子。常打的人,根据足迹能能辨认狍子行走的方向及路线。一般三人一伙或四人一伙,杨某不会打,干背打死的狍子活。四个人除杨某不会使枪外,其余三个人的枪法不差上下。祁某岁数偏大,姨夫称长辈。后来成了亲家,辈分就扯平了。跟踪狍子是一件很吃苦的差事。狍子的行踪不像狼,狡诈、多疑,走山脊(山脊高,能看见人。),而狍子喜欢走地形低洼地带。低洼地形往往植被发育,逾越困难。有时跟踪一天也见不到狍子的踪影。见到狍子有时一对,多数是母子,母狍子领个崽子。猎人先把大的打死,小狍子 自然 跑不掉,绕着周围转。见到狍子,三姨夫或张某开枪,他俩不管谁开枪,狍子是跑不掉的,跑掉的情况很少。狍子看见人有30余米的距离,也不跑,站着瞧,猎人把枪瞄准,也不跑,人们怪不得称 傻狍子 。人们往往称人傻为 傻狍子 ,形容人傻、迟钝。有一次三姨夫等三人追踪到了狍子,瞄准射击,不料枪卡壳了,没响,狍子趁机逃掉了。那是临近过年没有几天了,第二天早晨三姨夫透枪,不慎枪 走火 ,一声响声,子弹从房顶穿过,险些伤着人。三姨夫家有个三妹妹,小我10岁,与我妹妹同龄。从会说话开始,每天早晨必哭一场,不管春假秋冬,每天早晨必哭。过年新衣服先给她穿上,照哭不误。可是自从三姨夫透枪走火,子弹从房顶穿过,三妹从此不哭了。还有一次,三姨夫开枪大狍子,没打中要害,打断了狍子一条腿,狍子照跑不误。沿着留下的血印追踪,狍子见人起来又逃跑,跟了半天,直至狍子血流尽,断气为止。被打死的狍子,由杨某背着。打猎的人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叫 见面分一半 ,见到的人必须分点,他们也遵守这个规矩。他们还有一个规矩,谁开枪打死的狍子,肉照样平分外,狍子皮归打枪的人。狍子皮隔凉隔热。冬天铺着,就是在雪地里铺着,也不觉得凉;夏天隔热。是狗皮、羊皮等皮子不能比的。原来狍子皮的毛有孔,据研究是真空(空管),是其它皮子不能具备的。在那个年代,一张狍子皮价格是一张 老太太票 ,五元钱。当时最大钱称为 老头票 ,十元钱。随着生态环境的遭到破坏,野生动物渐渐减少,政府也禁止打猎,至此三姨夫就再没有上山打过狍子。
现在三姨夫已年过八旬,身体健壮,在家安度晚年。祝愿三姨夫、三姨健康长寿!(2018.10.26)
作者简介:
地质勘探:现年61岁,退休在家赋闲。于1977年底考入长春地质学校矿产普查与找矿专业,属 文革 后第一批中专生。80年毕业后,分配到辽宁省地质局第九地质大队(铁岭)工作,从事矿产普查与找矿。毕业后二十年坚持野外工作,踏遍辽北大地;于2000年调入队机关从事管理工作,直至2011年退休。平时闲暇时间写些散文之类不成文的文章,记录发生身边的人和事过 故事 ,共同学、同事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