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高原麦客
两天前的一个下午,和儿子开车回市里,顺道捎上去市里上班的姐夫和外甥女。因为好久不见,和姐夫交谈甚欢。
我们从孩子的上学谈到学校的选择,从就业谈到再 教育 ,从教育谈到现在各自的工作,从工作谈到社会的发展和趋势。姐夫告诉我: 现在的钱越来越不好挣,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上班一辈子,还不如个拆迁户。人家什么也不干,把拆迁的赔偿款往银行一存,光那利息今辈子也吃不完。
我问姐夫: 你在银行干了这么多年,就没有想过投资? 姐夫说: 以前也玩过,那玩意根本不靠谱,就像赌博一样,十年前投资过的基金,到去年还是那么多。不如搞实体经济,起码自己摸的着,看得见,心里不慌。 我不再说什么。
虽然和姐姐一家住在一个小区,平常大家都各忙各的事情,很少交集。也只有每年春节的时候,才能聚在一起。所以姐夫对 生活 的不满,和对于社会以及金钱的态度,我无法评判。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无法站在自己的世界,体会别人的艰难和不易。
把姐夫和外甥女送到后,我和儿子匆匆往我们的小区赶。路上,儿子问我: 你没和姑父见过几次面,怎么也会有那么多的话要说? 我说: 正因为长时间不见,才应该好好聊聊,了解一下彼此的近况。 儿子一脸真诚的说: 我发现你和姑父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
我笑道问: 有什么不同?你可以说说。 儿子说: 姑父属于那种典型的职业型人,对工作兢兢业业,克己奉公,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单位。 我平静的问: 那我是哪一种人? 儿子迟疑一会儿,说: 你是那种不安分守己,不安现状的人。
我呵呵大笑,问他: 那你这么说,我现在是混日子,对吧? 儿子无限真诚的说: 才不是,你的成长速度太快了,所有人都跟不上你。连我整天和你在一起,都能感觉到你的节奏特快。你怎么会有那么大的毅力?你现在有很好的工作,对自己还那么苛刻,就好像和谁赌气似的,我都搞不懂,你究竟为了什么?
写文章没有什么错,我也加入007,七天一篇。你每天要写一篇,这样的勇气和毅力,说真的,我做不到。 我说: 你这是夸你老爸,还是对你老爸有什么不满,想借机讽刺挖苦我? 儿子说: 真的不是,是我做不到,不知道你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执念?
我说: 儿子,有些事情,你没到那个年龄,你不懂。如果一个人都到了四十多岁,还碌碌无为,平平常常应该是件可耻的事情。虽然这个社会给了弱者最大的包容,但你会生活的非常卑微和无奈。别人不可能提醒你,但空虚和失落会时长侵蚀你的灵魂。
我在还我欠自己的债,我在弥补我犯下的错。几年前,不是流行个段子么?‘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我就是混的太久了,挥霍了太多的青春,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今天必须付出十倍,甚至百倍的努力,才能赶上别人。当然这种距离不仅是来自物质上,还有精神上的缺失。
你不说,我都忘了,有好几年了,我们一家人,没有一起开车出去旅游了。要放在以前,每逢节假日,我们都会一路狂奔。现在也不见你和你的那些朋友喝酒聚会了。感觉你整个人都变了,变的比以前安静了。 儿子说。
我说: 这个世界,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你付出什么,你就得到什么。有些路为了舒服,没有去走,有一天当你想明白了,一定会回过头再去走。路就在那里,没有增,没有减。想要追上别人,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罪,咬着牙也要把剩下的路走完。因为你在还自己的账。
会不会有点晚?毕竟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左右,精力和各方面开始下降。如果不能 成功 会不会更痛苦? 儿子问。我说: 应该不会,你听说过一句话吗?成长本来就是一段不甘平凡历程。什么时候明白都不迟,如果年轻时不努力,到最后你可能要绕很长的路,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样的情况,也不止我一个。有几个朋友就是这样,年轻的时候,因为有一份很稳定的工作,安于现状,在一个年龄段开始固化,从此就停在那个年龄段,不再有任何的 梦想 和打算。从此开始高枕无忧,开始享受生活,不思进取。等到孩子长大,要安排工作,要结婚,要买房子,才明白自己原来一无所有。
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往往会心生嫉妒。但因此却加重了自己的焦虑和惶恐。知道金钱的重要性,知道积累的重要性,知道成长的重要性,埋怨自己年轻的时候,没有好好奋斗,错过许多机会,在本该奋斗的年龄却选择了安逸。
《西塞罗论美好 人生 》里有一段话值得揣摩, 如果一个人正直而又勤奋,那么就算最终得到贫困潦倒的结果,也跟那些获得巨大成功的人一样值得尊敬;但太过平穷会让晚年的生活变的很艰难。
很多人的中年和老年非常悲催,因为年轻时候没有什么经济基础,并没有留下多少积蓄,很多人得了重症,竟然看不起病;因为没有钱,无法给孩子安排一份好的工作,或者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家人的关系非常的糟糕。但如果了解那些富有或者拥有智慧的老人,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得到普遍的尊重和爱戴。
最佳的保护铠甲是一段在它之前被悉心度过的生活,一段被用于追求有益的知识、光荣的功绩和高尚举止的生活。因为奋斗一生,直至现在,无论是巴菲特
(88岁),还是查理.芒格(95岁)依然在工作。无论是他们创造的物质财富,还是创造的精神财富,都值得世人顶礼膜拜。
最后,用《皮囊》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今天文章的结尾。 皮囊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 既然错过了最美的季节和最好的时光,不如从现在开始,重新理解生活,付诸行动,把以前欠的债还回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