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山海关东行约六公里,有一座凤凰山,在山上葱郁的林木掩映中,矗立着 座玲珑小巧的庙宇,远远望去,古庙的红墙与环抱着的苍松翠柏交相辉映,宁静中透出一丝古朴庄严的氛围,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这儿,便是闻名于世的孟姜女庙。
相对于其他名山大川的庙宇而言,姜女庙的规模很小,但历史却很悠久,相传,该庙始建于宋代以前,古称贞女祠,据《临榆县志》记载: 贞女祠,在东关外十三里,望夫石之巅,祀孟姜女,此祠始建于宋,至明万历年间主簿张栋重修,清康熙年间始具此规模。 其中东关即指今山海关,整个庙宇座北朝南,占地77公顷,是一座灰砖青瓦类似民居的古建筑,四周树木掩映,显得格外清幽,对于此庙的创建,贞女祠之名的由来,历史上还有一个悠久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在江苏松江府的孟家庄,有 个善种葫芦的孟老汉,一年,他种的葫芦长到邻居姜家院里,两家约好,秋后收的葫芦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结了一个特大的葫芦,切开一看,里面竟端坐着 个小女孩,生得浓眉凤眼,很是惹人喜爱,于是,两家便共同抚养女孩,并为其取名孟姜女,后来,姜女渐渐长大成人,不但生得聪明伶俐,美丽异常,而且还有 手好活计,织起布来如织女,唱起哥来似黄莺,很惹两家老人喜欢,一天傍晚,姜女到后花园散心,忽见一个落魄的年青人藏在园内,经细寻问,才知这个年轻人叫万喜良,家住姑苏,是一介书生,因为躲避秦始皇抓丁修长城而逃出家门,姜女见喜良知书达理,且忠厚老实,便芳心暗许,就在两人拜堂成亲之时,不料官兵突然闯进来把万喜良抓走修长城去了,于是思君心切的姜女带上亲手为丈夫缝制的棉衣踏上了寻夫的旅途,当她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并获悉夫君早已葬身长城之内时,不仅放声痛哭,感动上苍,哭倒长城八百里,激怒秦始皇,但他见姜女貌美,便欲纳其为妃,姜女假装应允,让秦盛殓了万喜良之后,怀抱丈夫遗骨投入大海自尽而死,演绎了历史上著名的 段孟姜女哭长城的千古悲剧,后人为了纪念忠贞不渝的姜女,便在凤凰山麓建庙祭祀,并取名贞女祠,由此香火日盛,求签膜拜之人络绎不绝,每逢农历的四月十八,附近各县的人们都纷纷来赶庙会,人流熙攘,热闹非凡,成了山海关古长城文化的 个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108级青石铺就的长阶向上,迎面便是屋宇式的一字山门,门廊青砖灰瓦,别具一格,两旁为 带红墙,随山势起伏环抱着整个庙宇,门额正中横悬 匾,上书 贞女祠 三个大字,苍劲古朴,暗含悲愁,进入院中,前后两殿豁然眼前,右手为 钟亭,一口古钟幽黑发亮,悠扬之声辽阔深远,整个院落布局显得小巧而不拥挤,紧凑而不杂乱,全院精华主要集中在前殿,大殿正中塑孟姜女像,只见姜女淡妆素影,身披长风,面带愁容地端坐在高台之上,遥望远方,那双忧郁的眼中似带有无限的哀愁,不禁使人浮想起当年姜女千里寻夫时的凄凉心境,两侧各侍立一名小童,背依一幅 姜坟燕阵 的彩色壁画,神龛上首 万古流芳 四个大字端庄雍容,也证明了世人给予姜女的极高的评价,两旁一幅对联,据说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所题: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铭贞 ,字里行间透出对秦始皇穷兵黩武、不惜民命的抱怨和对姜女爱憎分明、坚贞不屈的欣赏,观后不禁让人扼腕叹息,感慨之情油然而生。
历史上,孟姜女虽然只是一个虚拟的 人物 形象,并无真人其事,但有关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却在民间百姓中流传很广,主要原因是,在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由于长期遭受封建君主的压迫以及伦理道德思想的束缚,以世耕为生的劳动人民的命运是很悲惨的,其中尤以中国女性的地位最为低下,她们大都足不出户,受封建礼教的麻痹最深,世代沿袭一种在家从父、出门从夫的习惯,婚姻全由 父母 包办,这也就造成了封建女性逆来顺受的传统性格,酿成很多千古悲剧,但她们的内心世界却是十分丰富的,依然充满着对自由 爱情 的美好向往,在这样一种不断滋生的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抗争和对爱情无限憧憬的心理支配下,使她们迫不得已地把这些美好的想法揉进 个个 优美 的传说中,用以添补自己日渐空虚的精神世界,孟姜女的形象便是其一,她之所以能够和《天仙配》中的七仙女《牛郎织女》中的织女、《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中的女性,主要的一点就是在她身上集中地反映了封建女性对冲破家长制男权婚姻向往自由爱情的渴望,这也是姜女本身被过多地赋予了女性神话性格的原因所在。在这个不大的院落里,有关姜女追求爱情的美好传说满目皆是,俯首可拾,在大殿之后,有一块巨石,上面印有几个石窝,并镌刻有 望夫石 三个大字,很是引入注目,相传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长城脚下,可天色已晚,城门四闭,无法过关,她非常着急,夜不能寐,便站在凤凰山的一块大石上向长城眺望,但夜色苍茫,无法分清,她便焦急地在石上走来走去,盼着天亮后好与丈夫团聚,不想 夜之间,脚印便深深地嵌在石上,后人于是称此石为望夫石,它做为姜女当年忠贞爱情的见证,引得很多文人墨客驻足挥毫,就连一代风流天子乾隆皇帝也曾留下了亲笔御题: 凄风秃树吼斜阳,尚作悲声吊乃郎,千古无心夸节义,一身有死为纲常,由来此日称姜女,尽道当年哭杞梁,常见秉彝公懿好,讹传是处也何妨。 风光之机,占尽天时;而在望夫石的旁边,有一方形平台,状若妇人的妆镜,传说这便是姜女的梳妆台,当年,夜望长城的姜女天亮后想着马上就能见到夫君了,心里十分高兴,可她无意间低头 看,由于自己连日跋涉,衣衫早已不整,鬓发也有些零乱,怎能让丈夫这样见到自己呢,她决心梳洗一下,便在一块大石上磨出一个小平台,捧来积雪化水梳妆打扮,谁知经过雪水洗浴过的孟姜女更加秀美清丽、光彩照人了,也正是这一美好的形象使贞女祠内的梳妆台成了佳人靓女的心仪之所,她们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用手一遍遍亲切地抚摸石台,似乎也想从中沾一些姜女的灵气而使自己青春永驻,楚楚动人。
悠久的传说,并没有因为姜女庙的狭小而受到束缚,相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想象的翅膀却如洪流之水在人们心中奔腾激荡,人们在给予了姜女一个美好的传说后尚嫌不够,还不断地往她的脸上擦抹脂粉,力图使这个 故事 更加完美,从而使姜女这个人物的悲剧性格也越来越完整,以至于后来越传越广,站在凤凰山上远眺,就会有人用手指着对面山顶的一道灰线告诉你,说那就是被姜女哭倒过的长城的遗迹,而距庙外东南五公里的大海中,在波涛起伏的海面上,还有两块兀然耸立的礁石,高者20余米,矮者10余米,一高一矮,若坟若碑,相依相仿,这便是传说中的姜女坟,据载,在姜女哭倒八百里长城以后,秦始皇不但毫无同情之心,反而垂涎姜女的美貌,姜女不畏强暴,纵身入海,殉夫而死,但就在她跳入大海的刹那,忽然浊浪滔天,汹涌澎湃,海面上升起两块礁石,随潮涨落,屹立水上,姜女坟由此而名,年复一年,独立海天,每逢夏秋雨季,南来北往的大雁、海鸥等常在姜女坟上栖息翱翔,它们成行成排地徘徊在礁石上空,远远望去,海天交接,雁阵纷纷,天光水色,景观宜人,形成了山海关著名的 姜坟阵 的奇景,明代的王一士曾有诗这样描绘 姜坟雁阵 : 坟头秋草带秋霜,雁唳嗷嗷断客肠,硬骨千年依渤海,哀鸣一片绕寒塘,风云阵就方成队,鱼鸟门分又作行,飞来飞去孤冢上,低徊似吊烈名芳。 将姜女的传说又一次推向了极致。
出于对孟姜女的景仰之情,在全国的许多地方都建有孟姜女庙,山海关的这座小庙则以其古朴典雅、依关临海又占尽地利而别具一格,吸引着历朝历代的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纷纷而来,其中仅清朝就曾先后有四位皇帝来此拜庙,望夫石畔的振衣亭相传就是为康熙皇帝拜庙休息而建,姜女庙的神韵不言而喻,而历代留在姜女庙内的 诗词 题赋则更是举不胜数,除了前面所说的几首外,在姜女庙前殿的石壁上,还嵌有许多卧碑,上面以不同的字体雕刻着历代文人的题诗,这里不妨以清代的四位皇帝为例,他们在拜谒姜女的同时都曾有感而发,挥笔留下了自己的诗作,其中道光帝的御题是: 当年抗节塞门风,凄惨孤芳付海东,一点灵犀通冥漠,想他好合两心同。 康熙帝这样写道: 朝朝海上望夫还,留得荒祠半仞山,多少征人埋白骨,独将大节说红颜。 乾隆皇帝曾于癸卯年冬月驻足凤凰山,挥笔朱题: 墨胎可比伯夷贤,戊戌曾经此泐篇,应劭又云国君姓,千秋究史轶真传。 继乾隆之后的嘉庆帝写到: 免罪吊庐义凛然,翻因善哭迭讹传,齐东野语虽难究,节烈堪褒闺阁贤。 思古怀今,忧思慨叹,好不怅惘。而在清朝四帝之前,明朝大学士顾炎武的一首 望夫石 也别具一格:威远台前春草凄,望夫岗畔夜鸟啼,几枝白日扶桑上,万垒苍山大海西,国土祗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愁心欲共秦贞女,日断天涯路转迷。 即哀心愁怨,又睹物伤情,对自己当时的命运充满了无限感伤,同时也为姜女庙的凄凉氛围披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心情 沉重地告别姜女庙时,已是夕阳西下,暮霭渐浓,一丝凉意袭上双肩,刚入庙时看到的大殿上那幅令人费猜的对联又一次吸引了我的目光,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相传此联为南宋状元王十朋所作,因其本身利用了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的手法而妙趣横生,耐人寻味,其断句反反复复,重重叠叠,尤其令人难解,据说目前已有五种断法,站在联下的我也因此费了很多心神,当细心地品味出其意韵悠长的内涵之后,我猛然悟到,不管此联如何章断,它所描绘出的那种海潮涨落、浮云长消的 自然 界的苍凉气象,此时不正迎合了我的这种凄苦怅惘的心情吗?夜幕笼罩下的姜女庙或许已真的将我和那本厚重的历史紧紧地牵到了一起,不是吗?
我的耳畔,又传来了寺内那口古钟悠远而绵长的声音!
刘江生,1970年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