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回复: 0
收起左侧

黄一辉 | 夜宿海草房-故乡美文-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138
主题
47
精华
0
墨水
126

发表于 2022-1-26 20:3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 故乡 在胶东半岛烟台。对于胶东半岛最具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海草房的记忆,还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烟台日报》的同事介绍的,由于那个年代没有网络,又因为那时尚为生计所累,没有闲暇和富余的金钱可以支配,便未能探访究竟,那份记忆也就是模糊和抽象的。
         
        去年十二月末,我终于有了一次与海草房的亲密接触,有了一次观赏海草房的愉悦,也便有了一次夜宿海草房的体验。
         
        漫步在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这个拥有五百四十户人家的渔村,倚山傍海,村东南有一座小山叫崮山,在明朝时期,山顶上修了一座用于防止倭寇海盗报警的烟墩,烟墩角村由此而得名。这个自古以打鱼为生的小渔村极具风情,岸边古老的海草房依山坡而建,一千三百多间老民居多数保存完好,村民依然都居住在世代传承的海草房里。苍黑的屋顶上已经结满斑驳的苔藓、生出一簇簇茂盛的羊胡子草,那碎石或整块整块花岗岩砌成墙体,那屋顶上永不腐烂的海草,依然会把一个外乡人的思绪引向三四百年前,恍若走进一个古风犹存的梦境。如今,居住在海草房里的居民,更多的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住在里面冬暖夏凉,我们已经习惯了。 一位七十多岁的居民说。
         
        海草房,被 诗人 称为 流传百年的古老童话 ,也成为摄影人镜头里绝好的民俗风景,更是古代民居专家研究的对象。用就地取材不规则的石块垒墙,晒干的海草一层层苫在五十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上,海草厚度从一米米至四米不等,高耸的海草盖顶像一个个大帽子,清晨的阳光下错落有致的海草屋脊更像渔船撑起的帆,红褐色的墙和灰褐色的屋顶,黑的烟囱飘出白色的炊烟,弯曲而狭窄的小巷里,古老的门楼不时会有挂起的大红灯笼,门上喜庆的对联寄托着渔民对新 生活 的美好向往,古村落古朴、安静,像一幅远古的风俗画。
         
        海草房小院落与邻近的大海、农田相互映衬,使人与 自然 交融,特别是现代的工业科技时代,这种人与自然的交流更加弥足珍贵珍贵。相比之下,冰冷的高楼大厦缺乏的就是这种人与自然的交融。自然之中的海草房村落,更显示出传统的风俗文化氛围,更具有自然与人的亲和力。从海草房的外观,可以很容易理解沿海渔村的风俗、文化习惯和人们健康开朗、热爱生活的心灵以及承载着那种祖祖辈辈与海相依为命的豪放朴素气质。它展现了胶东渔家的风俗文化、人与自然环境的长期共存和村落本身的自然环境状态,不仅仅是居住福地,也是实用价值和与美学价值在居住空间构成的完美组合,各项资源配置恰到好处且天然有趣。
         
        海草房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之一。它主要分布在我国胶东半岛的烟台、青岛、威海等沿海地带,特别是威海市的荣成地区更为集中。据考证,海草房从秦、汉至宋、金逐步形成,并在胶东半岛广为流传。到了元、明、清则进入繁荣时期。
         
        用于建造海草房的海草多是生长在五到十米浅海的大叶海苔等野生藻类。海草春荣秋枯,长到一定高度后,遇到大风大浪,海潮就会将其成团的卷向岸边。海草生鲜时颜色翠绿,晒干后变为紫褐色,非常柔韧。老的海草要比嫩的耐用,而冬、春的海草要比夏天的结实。沿海的人们谁家要盖房子了,都会提前到海边收集海草。人们将这些海草打捞上来,晒干整理,等到盖房子时使用。由于生长在大海中的海草含有大量的卤和胶质,用它苫成厚厚的房顶,除了有防虫蛀、防霉烂、不易燃烧的特点外,还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百年不毁等优点,深得当地居民的喜爱。
         
        盖海草房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往屋顶上苫海草了,因此当地人盖房又称 苫房 。苫房跟建造瓦房安装瓦片有着相通之处,只不过是用海草从下往上一层压一层地苫好。海草房苫房绝对是一门手艺,一栋海草房的好坏、使用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海草是否苫得严密。为此,人们一般都请那些代代相传具有丰富经验的 苫匠 来帮助建造海草房。据说苫一间海草房需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的功夫才能完成。
         
        海草房的屋顶由近似等边三角形的木屋架承重,山面为墙体承重。屋架依开间设置,比瓦房要高很多。建造屋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苫草顶,这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工作,且全部依靠手工完成。
         
        海草房顶需要苫四层,最底层是作为起坡草的山草,上面铺设海草,然后是麦秸草,最外面一层是山草、海草、麦草混合物,而质量好的海草不用掺山草。草料从两边檐部苫起,依次向脊顶叠压铺设,每层仅外露十厘米左右。从房檐下面看,每层厚约八九公分,向上逐渐加厚,脊部两端的海草苫得高于中央,并向山面做切角处理。最上端屋脊处用加了泥的海草压顶,使屋脊形成一条明显的曲线,犹如一曲跳动的音符。
         
        房顶的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也更加耐腐。同时,坡越陡需要海草越多,麦草越少。通常情况下,一个房顶需要海草、山草、麦草共计数万斤,一个工匠苫一个海草房顶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在海边或岛上的渔村,渔民们把破旧的鱼网罩于草顶上,可以起到防风、防鸟、防盗的作用,同时也使海草房更富渔家特色。
         
        据威海市对古建筑和海草房颇有研究的刘吉川教授介绍,海草房的平面布局与胶东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民俗、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胶东半岛为多山和丘陵地区,沿海的居民多选择阳坡、面海、地形较平缓的地方建房。由于基地较紧张,村落中海草房屋密度较大,院落狭小,街道较窄。村落多沿山坡横向展开,呈条状布置。海草房有三合院、四合院、正厢院等样式。每户农舍多为一进三合院或四合院布局,三合院由北侧的正房、东西两侧的厢房和南侧的院墙组成。四合院其他部分和三合院相同,只是改院墙为倒座(倒房)。
         
        海草房的造型、颜色传递着丰富的审美信息,是胶东建筑艺术的体现。海草房以海草为屋顶材料,以石块(部分辅以青砖)作墙体。传统的海草房外墙多以大块的天然石头砌成,石材不追求整齐方正,而是随园就方。有些讲究的人家还在石块表面雕琢出木叶或元宝纹饰,给人粗犷而不粗糙的感觉。灰褐色的海草苫成五十度角的人字坡形屋顶,厚重而高耸的海草房屋脊高度为普通砖瓦房的两倍,配以黄泥塑就的马鞍式屋脊,在蓝天、碧海、绿树的映衬下愈加显得古朴而稳重。
         
        为此,海草房也因此受到许多游客、画家和摄影师的青睐,许多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对它进行赞美。
         
        中国著名画家吴冠中在荣成为海草房写生之后,还留下不少精彩的赞美文字: 那松软的草质感,调和了坚硬的石头,又令房顶略具缓缓的弧线身段。有的人家将废渔网套在草顶上,大概是防风吧,仿佛妇女的发网,却也添几分俏丽。看一眼那渔家院子,立即给你方稳、厚重的感觉。大块石头砌成粗犷的墙,选材时随方就圆,因之墙面纹样规则中还具灵活性,寓朴于美,谱出了方、圆、横、斜、大、小、曲、直石头的交响乐。三角形的大山墙,在方形院子的整体基调中画出了丰富的几何形变化,它肩负着房盖上外覆的一层厚厚的草顶。
         
        中国邮电部曾经发行过一系列以各地特色民居为 主题 图案的邮票。刘吉川教授展示了他收藏的这套邮票,我们看到的是一处别具一格的屋舍:在原始石块或砖与石块混合垒起的屋墙上,有着高高隆起的屋脊,屋脊上面是质感蓬松、绷着渔网的奇妙屋顶。这就是极富地方特色的民居  海草房。当你走进山东的渔村,就可以看到这些以石为墙,海草为顶,外观古朴厚拙,极具地方特色的宛如童话世界中草屋的民居。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本身涵盖了浓郁的历史信息。威海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约有二千七百多年,而威海的民居及其建筑历史要比文字记载的年代更为久远。据有关专家考证,海草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不过那时的民居只是简陋的栖身之所,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居建筑。秦汉以后到宋金以前,是海草房形成和广为流传的时期,元明清则是海草房的繁荣时期,随着海防不断巩固,居民增多,草房也就发展起来。明清时期胶东地区的广大农村及城镇的普通民房多为草顶房,如威海卫城许多民房就是以海草为材料苫顶。
         
        胶东沿海传统的海草房,是独具特色的地区传统民居标本。荣成市宁津镇涝滩村发现了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元至正二年 的梁木。巍巍村也出土了石碑,有 元朝大德年间,曲氏祖敬先由今牟平县徙此定居成村 的记述,可见,此村已有七百多年历史了。在荣成市宁津镇宁津所村的南部地带,至今还保留着创建于明代的屯田军户海草房一条街,那长满青苔的屋顶阴坡,印证了历史的久远,也向世人宣示着百年未动的厚重和耐久。港西镇巍巍村至今尚保存有二十多幢有二百多年历史的海草房。旧石墙上的拴马桩作为过去胶东富裕人家的标准,依然见证着历史。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海草房已改用砖墙建造。渔村现存的海草房大多是代代相传,祖祖辈辈守在这古朴的居室中,特别是一些老人,对冬暖夏凉的海草房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
         
         建造一栋海草房需要七十多道工序,全部都是手工艺。 巍巍村村民、海草房民居建筑技艺传承人刘玉启介绍,盖海草房,当地人称为 苫房 ,一栋房子,需要三四个人花上十几天才能建好。房顶的坡度越大越便于排水,也更加耐腐抗老化。胶东的海草房,亦如它独具特色的样式和悠久的历史,也蕴涵着丰富的地域文化,承载着当地人在建设家园时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祭祀信仰等。当地老一辈居民告诉我们,在建海草房之前,要选定基地,择吉日动工。砌墙基时也很有讲究,在地基槽的四个角要压上元宝或象征元宝的东西,叫做 压宝 ,以求富裕、吉祥。在这一天,还要煮一锅热腾腾的饺子,饺子也如同元宝一样,充满了吉祥与喜庆。海草房建成后,要举行 支锅 、 祭祀 、 拉席上炕 、 糊窗、贴窗花、挂门帘 等一系列活动。所有这些,无不渗透着浓厚的胶东风土人情,有的民俗一直沿袭至今。住过海草房的那些老人,提起这些习俗,仍津津乐道,满脸洋溢着 幸福 和留恋。毕竟,海草房给当地的人民带来遮风避雨、并记录着历史的海边民居,也曾经承载着人间的喜、怒、哀、乐,它既给了居住者温暖,同时也是历史变迁的见证。海草房这一世界为数不多的特殊的建筑物,不但叙说了胶东人的勤劳智慧,还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具有价值的文化遗产。成为与北京四合院、蒙古毡包、陕北窑洞等中国21种并列的传统特色民居之一,也留给人们无限的怀念。
         
        当天晚上,我们来到东楮岛村,我们一行就住宿在海草房渔家乐。该海草房用百年不腐的海草做为原料,用采自海边的天然海石为墙体砌制而成,已有二百余年历史,一直有人居住。我们住的是一厅三室,其中大火炕两间,双人床一间。有一处厨房,公共卫生间一处。由主人提供调料和灶具,我们自己购买了螃蟹和海鱼等海鲜。虽然屋外寒风呼啸,我们没有开空调,却也丝毫没有感觉到寒冷,享受着海草房的温暖。
         
        竖日清晨,一场大雪飘飘洒洒,一排排的海草房银装素裹,在阳光的映照下,象极了东北冬季的雪蘑菇,或者霍比特人的部落,整个村子宛如童话。
         
        告别友人,回首观望,禁不住大喊一声:
         
        海草房,爱你!
         
        作者简介:
         
        黄一辉,英文名Jamesmike。山东烟台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