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收起左侧

吕达余|行走在青藏高原-游记随笔-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807
主题
47
精华
0
墨水
126

发表于 2022-1-26 20:36: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月初游西藏,有人说不好,天寒地冻的,南方人不适应。从青海西宁登上到西藏拉萨的列车,沿途果然雪山皑皑,草原一片洁白,不少冻河凝流,一片西域的苍茫。时见牛羊在雪地中觅草,引得旅客们惊呼起来,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第二日的清晨,因为时差的关系,天色尚黑,拂开列车的窗帘,在车站车灯的映照下,见雪花密集纷飞。我吟了一句诗:胡天八月即飞雪,绵延三月还未歇。见到这般的景象,不能不想起古代边塞 诗人 的诗句。唐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说: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春三月,在南方已经是春意初现,而在青藏高原却没有一点春的迹象,依然沉浸在隆冬的氛围里。就在这些寒冷荒凉的土地上,古代的戍边的士兵,却有着自己的豪迈: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唐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所吟。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岺参,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北地风物与人情的描绘,更是十分生动而 感人 的。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虽然春风不度玉门关,且将零乱雪花作梨花吧。至于戍边官兵的艰辛,在诗中更有生动表现: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有军中人归去京师,留守者送别之情甚是难抑: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中国的版图能有今天之辽阔,历代戍边官兵是功不可没的,多少人的身骨埋入黄沙雪域,成为长安城中春闺梦里人。
         
        不过今天青藏铁路的通车,却将古代西域与内地遥远的路途,变得数十小时即可抵达之地。听说唐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吐蕃王朝赞普松赞干布,从长安城出发到达拉萨,进藏行程历时竟达两年之久,在今天真是不可想象之事。今天这条铁路被汉藏人民称为 天路 ,歌唱家韩红高吭的歌唱使之为人们广为传颂,这真是汉藏人民 幸福 与团结的 天路 呵!青藏铁路分两期进行建设的,一期工程东起西宁,西至格尔木,1958年开工建设,1984年5月通车;二期工程,东起格尔木,西至拉萨,2001年6月开工,2006年7月全线通车。沿途建设了34座车站,像34颗明珠将内地与西藏联结起来,国家用于西藏发展的重点物资绝大部分通过这条 天路 运送的;旅游业现已成为西藏的主要经济支柱,而这正是得益于这条 天路 的开通。青藏线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占全线的85%,年平均气温在0C度以下,大部分地区空气含氧量只有内地的50 60%,被称为人类生存极限的 禁区 ,可见这条铁路的建设与日常维护之艰难。曾经有一位美国旅行家保罗·索鲁在《游历中国》一书中写道: 有昆仑山脉在,铁路永远到不了拉萨。 新中国建设者的努力,让这位预言家的话成为笑柄。当我们沿途观看着唐古拉山与可可西里 优美 的西域风光,不能不由衷地向 天路 的建设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进藏一游 自然 揽胜甚多,曾在微信朋友圈作过发布,算是一种有益的分享吧,引得不少朋友的惊羡与赞美。布达拉宫的雄伟庄严,林芝地区的小江南风光,羊卓雍湖的浩荡碧色,还有路途不时可见的草原湖泊,都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但给我以震撼的还是西域的雪山。自从登上西去的列车,从车窗向外不断望去,一帧帧雪山图不时掠过眼帘,用手机与单反拍了很多图片。辽远的蓝天下,雪山上总是飘浮着洁白云朵,像一幅挂在天空的大幅油画,让人心怀空阔与明净;而在铅灰的天空下,雪山则更显得苍远,绵延的雪山轮廓,给人一种凝重之感,色调呈现水墨画的效果。到了去观看雅鲁藏布大峡谷,与在车窗里看大小雪山不同,雪山是真切切地呈现面前。这里的雪山雪线低,而且终年不化,其山峰或尖如铁锥,或薄如刀锋,或钝厚如塔,一座座相连丛立。山峰一派晶莹洁白,旗云在山顶飞扬,在蓝天的映衬下,甚是赏心悦目;至于连绵的山峰,则高低错落,雪光耀目,太阳勾勒出刚硬的线条,很适合作画和摄影。在拉萨的酒店里的墙壁上,我就看到不少这样表现雪山的摄影作品。青藏高原雪山是很多的,在西藏游览行程中不时有雪山进入眼帘,左右环顾,揽胜不尽。我不时打开车窗,将单反镜头伸向雪山,将雪山拉入自己的眼前,而我的心灵也在为之震颤。
         
        众多雪山是西藏大小湖泊的来源,雪水形成的湖泊真得与内地不同,那水流远望碧如翡翠,近看清澈见底,在平坦的地面宛蜒行进,漫流在西藏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养育着历代的藏族人民与培育着藏族的民族文化。所以,雪山在藏族人民心中都是神山,湖泊则是圣水,是顶礼膜拜而不容亵渎的。其实青藏高原的雪山,也是整个中华民族主要水系之源,长江、黄河这两条祖国的母亲河,其源头皆可上溯到青藏高原。今天,我们终于来到这两条大河的源头,见其源流之清澈,不禁令人感慨万端。当青藏铁路将内地的人流与物流载入西藏,我真有点担心时间久了会不会污染这片圣洁的土地。现代文明发展的轨迹延伸到那里,几乎就将环境污染与文明同化带到那里,这是不容否认的一个事实。世界上很多古老而传统的文明,都是在现代文明的侵蚀下趋于消亡的,使这个世界日益显得单一与物质。我想我们是不会走这个路的,我们应该保护好这片藏族人民心中的神山圣水,还有这里的民族文化,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保留一种多样性。所幸运的是,在我来到的这个时刻,西藏几乎还是原本的西藏,这里还有着1300年前的布达拉宫,还有着香火鼎盛的唐代大小昭寺,还有摇着转轻筒、捻着佛珠、念着佛经的信众,还有公园里围拢着跳着锅庄舞的人群······面对这片神山圣水与古老的文化,我们这些所谓现代人,应该弯下自己的腰身。
         
        据说,西藏现存寺庙有1700多座,藏族人民70%信奉藏传佛教。在西藏林芝市游历时,导游带我们进入一藏家访问。主人是一位30来岁的卓玛(藏族人称女性统为卓玛,男性统为扎西),主人向来宾道一声 扎西德勒 ,给每一个人献上一条洁白的哈达,并请我们喝家制的酥油茶。主人介绍说,信教的藏族人不蓄财产,年收入的60%都献入寺庙,除基本的谋生之事外,就是念经礼佛叩头。一生要叩十万长头,向佛主表示虔诚,以求转世的幸福。今身之世唯求死时得以天葬,而天葬的要求很高,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天葬的。实行天葬的人,必须终生不犯罪恶,身体不生恶疾,肢体没有残疾,且是正常死亡,方可实行天葬。实行天葬的人,由天葬师碎其尸体,由众秃鹫吃其肉,而且吃得越干净越好。不能实行天葬的人,只能实行土葬、水葬、树葬等。特别是有罪恶的人,只能够埋入土中。有疾病的人不能天葬,怕疾病传播给动物。而所以要以身饲鹫,是因为人食肉而生,最终要将肉身还回去。这一点游人中多有表示诧异者,然而这位卓玛也笑着对我们说,藏族人对汉人用几十万买墓地也不以为然,以为是糜费钱财的无益之事。藏族人民对佛的虔诚,是凡人不可理解的,在我们游玩的过程中,不论在大街小巷,还是在公交车上,只要见到藏族的成年人,是行走的还是闲坐的,多数都是一手持转经筒,一手捻动着佛珠,口中小声念着佛经。在游著名的大昭寺时,藏族人礼佛场面更是盛大,在大昭寺广场前,伏满了叩长头的信徒。长头动作幅度比较大,先是双手合十于胸,身体向前笔直伏到,然后人在地上双手前伸,再收膝起立继续进行。
         
        藏族人信佛念佛,不蓄财产,少有欲望,以修佛为 人生 功课,以和善为人生指引,以希求来世幸福为人生追求,因此他们多数心灵善良,性情纯朴,没有机心。本次旅行第一天到达拉萨,在一家宾馆先行住下。为减缓游客的高原反映,根据地方导游的精心安排,先去低海拔地区游玩,第二天即赴林芝市游览,两天后重回这家宾馆住宿,再游览拉萨市周边高海拔地区的风景。为避免旅途劳顿,导游建议除日常需用物品,大件行李可寄放这家宾馆。寄放时不收取任何费用,大堂服务员只是吩咐将行李自行放于服务台内,没有任何凭条与收据之类,也没有专人进行收存与盘点。两天后我们回来,各自在原处拿回自己的行李,没有人来过问与盘查,也没有短缺与错拿之事。我们原是有几分担心的,现在将担心都收了回去,不由赞叹这里的民风古朴。同样的一件事情,管理在内地要比这里严谨得多,寄存行李必须是有凭条的,以保证不会互相拿错;必须要有专人管理,专门场地封闭存放的,以免客人的行李被盗。然而在一个有佛教信仰的地方,事情竟然变得这样的简单。我们原本复杂的思想与顾虑,在这里竟然全成了无事自扰。我想起了一个词,叫轻松。在这里 生活 的人,是轻松的。在西藏高原上行走,你看到藏族人行走是悠然的,步履缓慢而且头颅微低,几乎看不见挺胸拔背、快步行走的人。这与内地的景象形成巨大的反差,我们不会把心思放在转经筒与佛珠上,我们的心思要比这宏大得多。我不是劝导人们信奉宗教,我只是想说,人要有信仰,有敬畏,有戒律,并视人生精神的满足高于物欲的满足,把物欲的满足看成是低下的,那么,我们的心灵也许会更为自由,人际关系会更为和谐,生活本身会更为简单。
         
        作者简介:吕达余
         
        作者简介:吕达余,男,安徽铜陵人氏,大专学历,高级政工师,铜陵市作协会员,有数百篇诗文散见于报刊与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