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肖萌《心向大海的鱼》有关
从小,我就喜欢蓝色。浅蓝,天蓝,深蓝,碧蓝,海蓝,只要是蓝,似乎都能激荡起我内心深埋的某种情愫。工作后有好些年,我如中邪一般,在 海澜之家 和 JackJones 里面购买长短衣物。我坚信Jack就是一位狂放不羁的老船长,他指挥着 海澜之家 号上的水手,出没风波里,气壮吞山河。
蓝色,我为何如此喜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许多年。大人、老师和书本上的各种解释,都不能完全让我释然。
直到有一天,我站在秦皇岛海边的一块巨石上,看着一卷一卷碧蓝的波浪冲过来,拍打着岸边成堆的礁石,一声又一声,如歌如诉,我多年的迷茫与困惑如白色的浪沫一般,逐渐在海水中融化散开,随着海浪的后退锣声,头也不回地奔向了浩渺在天际的大海。
蓝色,它只散发自己的那一束光芒,并没有我苦苦求索的答案。犹如 生活 ,痴迷探究的人很多,而它只默默无言,多数时间,脸上浮现神秘笑容,把每个人都推搡到他们该去的地方。
这些年,我让生活粗粝的双手推进了书海,寻访着京城和旅途中的书店书摊,流连在新旧书页的纸堆间,看人间万象,读人世沧桑。日月偷换,不觉已是斜阳迟暮,却仍不知归路。
去年,我也让这双手推去了陕西蒲城,那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我要去见一群陌生人,虽然熟悉部分人的名字,但是阵阵陌生袭来,在热浪翻滚的夏天也是微凉。好在,身边陪我的,是我唯一熟知的赵庆梅。
和庆梅同屋的是一位娇小的女人。她长发如瀑,仪态清雅,眼神中流露出几丝陌生。陌生是那几天的常态,许多人初次相遇皆如此,但我却至始至终未曾和她说过话,无论在餐桌上,颁奖现场,还是在旅行的路上。我那时并不知道,她来自渤海边的秦皇岛,是导演,是作家,还有她的芳名:肖萌。
大约过了半年,她看到了我在平台上发的一篇小文,是读袁明秀老师《蜀河往事》的一些思绪,在蒲城笔会群里,她和崔斌兄还有我,好像还有许清清女士,围绕这篇小文,一起在群里欢腾了一阵,最后她和我加了好友,喧闹着说要寄我一本她的书。她很活泼外向,这可能和她多年来的身份和历练有关。我却很是惶恐。袁老师已让我惶恐了一次,她又要效法。我那时想立刻找个滩头诉说一下。
过了几天,她的大作《心向大海的鱼》就抵达我的案头。我回复她说: 你的小鱼游到我书桌上了。 她在那边又是喧闹,再三暗示说对朋友应该一视同仁,令我不可偏心。那几天,我望城春草木深,白首搔更短,天上地下找不到簪。
她在书前的环衬页上写道: 愿崇兄赋笔樊笼里,轻如驾柳风!一起作条小鱼吧,向着大海向着生活向着蔚蓝! 签名 落款透着领导和明星范儿。在书的扉页,书名边上印着一行字: 涸泽之鱼,向往江河湖海,向往万尺深蓝。 深蓝,让我一阵悸动。
书有五章,如花之五瓣:物华、灯下、书海、旅途和流年。两字为名,诗意盎然,可见肖萌女士的生活经营得五彩斑斓,精彩纷呈。我看重读书,更喜欢从读书的角度去认识一个人。 书海 首先跃入我的眼帘。在这章的卷首,她写有轻快灵动的诗行: 一条泥塘的鱼, 梦想 着,以游为翅,以泳为鳍,追寻洋流的足迹,向着书海,还有比书海更无垠的智慧霞光。
书香伴着茗香,静享安适的时光。 我欣喜地发现,她也是书痴一枚。她读书博杂,颇有心得,感悟亦深: 世上有众多的智者通过阅读的方式抵御时光的流逝,以一种无限对抗不可阻挡的有限。 这是蒙田读书御老给她的启示。 真正爱读书的人要有非常强的自我约束力,要有闹中取静的控制力。在嘈杂的凡世慢卷书香,最应该学会的是拒绝平庸的生活。 这是她的坚守。 孤单地读书是高尚的 真正懂得阅读的人从不孤单 在今天,安静、平和地读书是一种超脱,玉树临风、波澜不惊地读书是一种理想。 这是她的志向。在书页上,我给这几句划上了加重彩线。
有一天下班后,她和女友钻进书店大甩卖里挑了一大摞,结果在付款后才发觉,抱那么多书,回家还要走很远的路。索性,她就在路灯下席地看书,漫无边际地等着顺路车,海风吹动着她的长发
她写唐朝的几位旷世才女,落笔老道从容:痴情寡欢、终身未嫁的薛涛,优赐甚厚、不知深浅的李道姑和擅长风月、刚烈嫉妒的鱼玄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罗衣岂可轻解,此情怎可轻送。 读罢令人掩卷深思。香消玉损,才情俱毁,唯后来者独立江头,酒洒清秋,望斜晖脉脉,江水无语东长流。
她写李白的 酒 ,浇心中块垒,消化万古哀愁。她写诗仙的 剑 ,仙风道骨,名不虚传。她写谪仙的 月 ,追古思今,想象瑰丽。她写青莲居士的 花 ,洒脱俊朗,寓意悠远。而这一切的 物 ,最终都和 诗人 的 我 相统一,相融合,化作了美好的诗句,流传千年,至今为人吟诵。她说李白笔下的 酒、剑、月、花 是我们今天俗世生活的 诗和远方 。这一点,我颇以为然。读诗人的作品,如果能抓住某几种物象,或许就能开启通向诗人内心的一扇门。比如阮籍的琴、风、雀、林、丘等,陶渊明的酒、鸟、道、草、庐等,五代词人的阶、屏、灯、漏、栏、楼、梦、帘等意象,而诗人笔下反复呈现的词眼,总是和他们生活的时代、环境地域、 人生 际遇和情感经历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一个物象都有其特定的内涵或象征意义。
她写李清照的爱与哀愁,《围城》里俗世男女的爱恨情仇,罗哲文眼里的师娘林徽因,角度新颖,不落俗尘。她也写梁实秋和卡夫卡,这些都是我比较熟悉的 人物 ,但有些却是我陌生的细节,比如梁实秋喜欢读英国作家查尔斯·兰姆的《伊利亚随笔》。当读书遇到同好,并从她的视角里得到不少新内容,内心的喜悦是不自言说的。
她喜欢读卡夫卡,朋友说:别再读了,你本身就有点卡夫卡了。读到此处我哈哈大笑。生活中卡夫卡的内敛、封闭、怯懦,和活泼开朗的肖萌女士太有距离了,对比太鲜明了,她怎么能给朋友留下那么 卡 的印象呢?也许她在书里和现实中给我展示的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在这篇文章的结尾,她写道: 时常还会梦想自己就是汪洋大海中一条自由无知的鱼,它逃脱于蜗居的鱼缸,穿着花裙子,天真地向海心的最深处漫溯,向生命的纵深处探索,海浪滔天,我心安然。 她的读书和生活似有鲲鹏之志,我想她一定喜欢庄子的《逍遥游》。
这一章读完,我的眼前恍惚涌动一片碧蓝的书海,一条有着美丽斑纹的鱼,身形娇小,在秦皇岛的海边,奋力游向书海的蔚蓝。海面上船帆点点,天长海阔共一色。
这本书其余的四个章节,记录了她人生驿站中的所见所闻,写得也是情思精妙,摇曳多姿,若您有兴趣,自可找来一读,无须我在此处饶舌了。此刻,我只想去看那条小鱼游到何方了,我想上前轻声探问:你停靠在哪条帆船了?是否看到了那些水手,还有那位老船长?
作者简介:褚广崇,生于七十年代,宁夏固原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