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回复: 0
收起左侧

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模式探讨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初中生

Rank: 3

积分成就
UID
4568
主题
59
精华
0
墨水
158

发表于 2022-2-27 18: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查和政府部门访谈等方式对巴中市3个县7个乡镇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模式及适用条件,可为巴中革命老区政府部门制定新农村建设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也可为其他地区新农村建设提供借鉴。
一、调查区域及样本概况
2012年8月,本研究采取随机方式对128户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22份,有效率95.3%。被调查对象中,男性102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3.6%,女性20人,占16.4%。年龄在35岁及以下的有10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8.2%;36—45岁的占22.9%;46—55岁的占28.7%;56岁及以上的占40.2%。受教育年限6年及以下的有50人,占调查对象总数的41.0%;9年的占52.4%;12年及以上的占6.6%。
二、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
(一)自然资源丰富
巴中革命老区自然资源丰富。植物种类繁多,有3 0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一些珍稀树木,森林覆盖率54.5%。银耳、木耳、香菇、金银花、核桃、茶叶等特色农产品较为丰富,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有天然气、花岗石等50多种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特色旅游资源极具潜力,红色(红军文化)、绿色(自然生态)和特色(溶洞景观)旅游资源丰富,红色旅游被列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有光雾山·诺水河国家AAA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和4个国家森林公园(巴州天马山、通江空山、南江米仓山、平昌镇龙山)。
(二)自然环境恶劣
巴中属典型的盆周山区,地势北高南低,三级阶梯状构造,由北向南倾斜。北部为深切割中山,中切割中山,中部为中切割低山、浅切割低山;南部为丘陵,沿河两岸及台状山顶有平坝。丘陵、平坝面积约为1 243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0%;山地占90%。农民居住分散,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质灾害多。巴中市有137万农村人口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北部高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洪水淹没区等不宜人居、生产条件恶劣的环境中;旱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每年因灾返贫约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左右。①恶劣的自然环境制约了巴中农业生产发展、农民生活环境改善。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近年来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巴中革命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巴中交通、水利、电力、能源、通讯等方面的建设仍然滞后。在被调查对象中,有75%的农户认为“基础设施薄弱”,表现在:除市、县的主干道外,大量的县道、乡道、村道建设不足,通达深度不够,惠及范围不广,不少地方仍有行路难的问题。2010年,巴中市有1 424个村未通沥青(水泥)路,晴通雨阻现象突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薄弱,欠账较多,全市没有一座大型水库,病险水利设施多,农业还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1]。不少乡村农民饮水困难,有103万人饮水不安全[]。有效灌溉面积75 820公顷,仅占耕地的49.6%。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农村电网改造尚未完成,部分农村通电难。在被调查对象中,有25%的农户认为“通讯信号不好”。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差,是巴中农村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制约。内部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外部资金进不来,制约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进程。同时,基础设施建设严重缺乏后续资金投入和管护,一些道路因无人管护而损坏,损坏后更无钱修复。如通江用连片扶贫开发项目资金修建的灵山路,因无人管护,路面已经严重损坏,更无修缮的后续项目资金。
(四)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
巴中市人才十分缺乏,发展能力不足。在革命战争时期,巴中有12万人参加红军,其中有4万人献出了宝贵生命。改革开放后,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110万人以上,创造的价值留在了外地,全市每年有1万名左右的大学毕业生没有回本地就业。全市仅有一所高等院校—巴中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2月成立),没有市以上科研院所,现有科技人员仅占总人口的1.2%,科技创新要素严重匮乏。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掌握的农村实用技术较少,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8.5%,掌握专业技能的仅占农村劳动力的23.5%,①有55%的外出务工人员是靠从事建筑、采掘等体力劳动挣钱,劳动生产效率低,收入低,依靠打工增收也存在较大难度。留守的大多数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务农劳动者素质普遍不高,农业收益不高。
(五)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巴中革命老区贫困问题突出,农民收入较低,贫困人口多。
1.贫困程度深
2012年,巴中革命老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 387元,为四川、全国平均水平的76.95%和68.04%,并且城乡居民收入与全国、全省的差距呈不断拉大趋势。家庭经营性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6.26%;家庭经营性收入中农、林、牧业收入占89.77%。农村产业发展薄弱,很多山区没有特色农业,只有传统的种植业,收益较低。在被调查对象中,45.08%的农户选择“当地没有特色产业”。这些农户一般是居住于偏僻山区,当地没有发展特色农业。由于传统的农产品品种单一,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弱,商品率、加工率、产业化程度较低,很多农户生产的产品多用于自给,对外出售少。部分新农村建设试点地区发展了特色农业,但土地经营规模小,亩产量较低,经济效益不明显。养殖业受山区畜种生产周期长的影响和动物疫情威胁,出栏率低、商品率低;经济林木和药材种植总体规模小、质量差、布局分散,短期内难见效益。种养业难以成为增收的主要依托。
2.贫困范围大
按照2 300元的新扶贫标准,巴中市2012年仍有100万左右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贫困人口散居于四县(区)的各个乡镇,其中有30.89余万户农户居住在土坯房(危旧房)中、5.6万户居住在安全隐患较多的灾害区、2.8万户居住在高寒山区、2.1万户居住在需要搬迁的沿路沿边地区;城镇化率仅为31.3%,分别比全国、全省低20.4、10.9个百分点。①
三、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的原则
(一)自愿原则
自愿原则是指根据当事人的意愿选择作为或不作为。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模式选择一定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听取农民的意见,征得农民同意,以农民自愿、村民自治为主,辅以政府引导[2]。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提高自我管理水平和发展能力,引导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立足自身实现脱贫致富。
(二)因地制宜原则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或采取适当的措施。巴中革命老区农村不同地域有不同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种植优势、文化资源和区位条件,要根据财政财力、农民承受能力和当地实际情况选择建设模式。巴山新居建设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主导产业选择要根据当地传统优势、发展基础、农民的技能等因素,做到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保持巴山文化传统基础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发展原则
发展原则是指选择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寻求发展道路、制定发展策略时必须同时考虑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解决当前农业、农村、农民急需解决的问题,又要考虑农村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用“城乡统筹”、全域扶贫的理念规划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既要符合农民意愿,满足当前需要,又要适度超前,统筹协调,考虑今后的发展,与长远的发展目标相协调。
(四)输血和造血并举原则
巴中是贫困老区,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每年有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支持。应整合外来扶贫资源和巴中自身资源条件,“输血”和“造血”并举,提高巴中农村自我发展能力。扶贫方式由“授人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把提升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实行救助与开发结合、扶贫与扶智并重,既注重“输血”,更注重“造血”,增强农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四、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模式及适用条件
(一)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
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根据当地气候、土壤、区位、种植(养殖)传统优势、市场需求等资源(自然、社会、经济资源)潜力,确定一种或几种特色农产品,推进土地流转、业主经营或一家一户生产统一销售,形成规模种植(养殖),种养加、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的农村建设模式。如“一乡一品”、“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等。这种模式直接带动农村劳务、储运、加工、包装、餐饮等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巴中有特色种植和特色养殖发展的传统和优势,可以根据当地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1)发展特色种植业。巴中具有富硒茶、食用菌、金银花、川明参、核桃、银杏、绿色有机蔬菜种植传统和优势,可以大力发展“一县一业”、“一乡一色”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如:通江县可建成富硒茶产业带、食用菌产业带,空山乡以猕猴桃,食用菌,洋芋为主导产业;南江县可建成富硒茶产业带、金银花基地和川明参基地;巴州区建成有机蔬菜产业带;恩阳区关公乡西南村葡萄、蔬菜产业带。(2)发展特色养殖业。巴中有黄羊、黄牛、生猪、土鸡等养殖传统。可以发展以生猪为基础,家禽为优势,草食性牲畜为特色的畜牧业。如:通江县空山乡的黄牛养殖业;南江县的黄羊养殖业;通江县的青峪猪养殖业;巴州区、南江县、通江县、平昌县的巴山土鸡养殖业。
采用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自然条件优越,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和地理条件,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农业基础条件等适宜种植或养殖;第二,要有较长的种植、养殖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第三,要规模经营,以降低生产成本,实现规模效益;第四,要有市场比较优势,交通运输便利,具有明显的质量价格优势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二)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
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根据乡村地域和旅游资源优势,顺应旅游业发展趋势,规划创造出灵活多样的、具有市场消费潜力的新型旅游休闲项目,带动农村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旅游休闲产业有多种发展方式,如:自然风光观光、田园风貌观光、田园农业休闲体验、农家生活体验、农家大院游览、民俗文化活动体验、红色旅游、特色餐饮等模式[3]。
巴中旅游资源丰富,可以概括为“红色、绿色、特色”。“红色”是指以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苏区首府”为代表的红军文化,革命遗迹、旧址遍布全市。“绿色”是以米仓山等4个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绿色旅游资源。“特色”是指以光雾山—诺水河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特色旅游资源[4]。巴中可以将旅游发展与扶贫开发、特色农业产业培育紧密结合,开发以秦巴山脉自然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探险等为特色的综合性旅游产品,培育一批生态天然、民风质朴、文化独特、怡人宜旅的旅游小镇和旅游山村,打造乡村旅游产业带和示范区[5]。同时,推进旅游区内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发展和旅游产品开发,延伸旅游产业链。以休闲旅游产业带动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采用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第一,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独特才具有长久生命力。第二,形成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吃、住、行、游、购、乐六大要素齐全,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第三,交通方便快捷,满足游客出行需求。
(三)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
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是指根据乡村自身的基础和资源条件,以市场为导向,整合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资金,创办工业企业,带动农村发展模式。农民就地进厂务工,获得务工收入。工业企业发展,带动乡村第三产业发展。乡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经济效益快步增长,从而推进新农村建设。
巴中革命老区具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矿产资源,可以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业,延伸产业链,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强乡村积累。(1)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巴中革命老区可以利用优质农业资源,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发展食品、茶叶、中药材、食用菌、畜禽等农产品加工业,生产天然绿色食品和地方特色保健品,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壮大乡村积累。一方面,解决初级农产品销路问题,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就地务工,增加劳务性收入。这就需要扶持培育产业带动力强、示范性广、经济效益显著的农业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生产、企业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加大宣传力度,打造区域品牌产品,如巴山土鸡、南江黄羊、通江银耳等。(2)发展特色矿产资源加工业。巴中矿产资源丰富,可以对矿产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品附加值,增加乡村工业积累,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务工农民收入,带动当地乡村发展。如对煤炭、铁矿和霞石、花岗石、钾长石、石墨等非金属矿等矿产资源精深加工,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延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发展新型干法水泥、优质玻璃、陶瓷、新型建材等。
采用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需要一定的条件。首先,具有区位优势,适合濒临城市的近郊农村,交通条件便利;第二,当地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农产品资源,满足原料就近供给;第三,有能人或龙头企业,工业企业直接与市场对接,需要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者,这就需要农村“能人”出现或龙头企业带动。
(四)生态移民新村模式
生态移民新村模式是指对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水淹没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等不宜人居地区的住户进行有序搬迁,分期分批实施易地搬迁:一部分农户迁入生产生活条件好、有足够土地的村或乡镇,从事农业或养殖业;一部分农户迁入就业条件好的中小城镇、工业园区,从事非农产业;一部分农户迁移到适宜人居的区域,建立移民新村。
巴中市位于秦巴山区的核心区域,属典型的盆周山区,生产生活条件较差,地质灾害多。生态移民新村模式是适合巴中革命老区新农村建设的模式之一。巴中可以选择交通条件便利、地势平坦、生态环境良好的出境通道口、城区周边、公路干线、重大工程拆迁区等区域建设移民新村,规划建设“巴山新居”,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农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开展社会管理创新和环境治理;发展现代农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对移民进行创业就业技能培训,实现移民就近就业、转移就业或自主创业,为搬迁移民增收致富和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生态移民新村模式适合于生活在生态比较脆弱地区,需要迁移出来的缺乏二、三产业就业技能的农户。新村的选址对土地、水源和交通条件要求较高。移民新村建设,首先,要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提高移民自我发展能力;其次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田、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居民住房及附属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必要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解决好移民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使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结 语
受自然条件、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新农村建设不可能采取整齐划一的模式。具体模式可以灵活多样。根据巴中革命老区的自然、人文环境及其内部差异,可以采取特色农业带动型模式、旅游休闲产业带动型模式、工业企业带动型模式、生态移民新村模式等四种新农村建设模式。各具体区域可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的原则,选择适合自身的新农村建设模式。
参考文献:
[1] 赵文欣.四川革命老区的历史贡献、发展现状和加快发展的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11,(4):1-4.
[2] 李启宇,张文秀,刘东伟.内蒙牧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J].特区经济,2010,(6):155-157.
[3] 胡玮.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模式的探讨[D].南宁:广西大学,2007.
[4] 高少东.巴中旅游经济发展研究[EB/OL].http:///lyxw/zwdt/system/2008/11/18/000347927.html.
[5] 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巴中市扶贫开发规划(2011—2020年)[Z],2011,12.
Abstract:Bazhong is located in the core area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of Qin Ba mountain area,rich in natural resources,natural environment is bad,the lag of infrastructure,self development ability is insufficient,poor problem,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has its particularity.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Bazhong natural,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condition,tak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gricultural tourism and leisure industry driven mode,drive mode,industrial enterprise led mode and the mode of ecological immigration village road.
Key words:Bazhong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new rural construction;mode
[责任编辑 柯 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