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科研,主要是三个体现,一是写文章,都希望写大文章,写能够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大文章。二是做讲座,搞培训就似乎是开讲座,讲座就希望听的人要多,听的人都专注。三是阅读或者叫读书,希望读到灵丹妙药般的书,或者推荐这样的书,或者写出这样的书。
如果有了这些想法,都是有些急功近利的想法,都是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都是有些不太学术的想法。
一是别写大文章。
我认为不要动不动就写长文章、大文章、惊世骇俗的里程碑式的文章。
似乎文章写得高大全,就显得自己高大上。
让大 人物 写大文章吧,
一般人还是写点小感受,小情思,小触点,
哪怕被人说成不足挂齿,哪怕被各种评比评审斥为不能入流。
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天翻地覆,死去活来,
更多的还是平平淡淡,风平浪静,水波不兴。
每天柴米油盐,
每天一地鸡毛,
真的没有多少堂奥,
实在缺少临下居高。
别动不动就写《素质 教育 之我见》,《核心素养之我见》之类,
我们身处的位置,看不见那么高,看不见那么大。
写点小文章吧,过充实的平凡日子。
老是听到老师们说,把许多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了。
况且即使要写大文章,
又为什么一定要不平凡呢。
二是别想一呼百应。
别想着自己一讲座,大家都鼓掌,都赞美,
听众人头攒动,观点被街谈巷议。
我们似乎习惯看到一人高谈阔论,
下面是无边的黑压压的听众。
这样的场景,其实不是在传播真理,好像只是在传播一种情绪。
要想走进心灵,
可能还是范围小一些,
层次低一些,
语调缓一些,
人员少一些。
真正的大家 演讲 ,讲学术,讲真理,听众总是不多。
亚里斯多德、伽利略、朱熹、梁启超,
他们那时没有麦克风,
人多了也根本听不到。
受建筑条件所限,也不可能有装下芸芸众生大房子。
真正的大真理也不需要所有的人都理解,
有三几个人理解已经万幸了,
更多的人可能就是随波逐流。
北大清华有很多讲座,但不管是多么大的家,听众超过一百人的就很少,
更多的只有几十人、十几个人。
现在场面大的,
多是五花八门的文艺活动,
三流歌星们最要的是这样的效果。
三是别想一下读到一本灵丹妙药一类的专著或者文章。
别信广告,
别信书目排行榜,
别信名家们的激情推荐,
别想通过读一篇什么或者一部什么,马上就教育水平能力就得到质的提高。
那本书以前没有出现,
今后也不会出现。
一旦真的出现了,我们不是要提高了,而是要停滞了。
修养是终身的事情,所以才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说法。
没有人写出这样的醍醐灌顶的东西,
读的人也就不能一下子醍醐灌顶。
即使连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在美国也被评为十本最不好的书。
但千万不要以为我反对
能够写出大文章不叫你写,
能够做到一呼百应不叫你去呼,
能够读到灵丹妙药的书不叫你去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