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年时光匆匆而过,这届学生马上要毕业了。想到孩子们的童年将一去不复返,不禁勾起我对童年的回忆。
题记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春天到了,柳树经过春风一吹,都发出了新芽。待柳枝由鹅黄变为嫩绿,小孩子们便迎来了做柳哨、吹柳梢的最佳时机。
做柳哨是有讲究的。首先要选粗细均匀、光滑笔直的柳条,然后用左手握紧柳条,右手大拇指和食指捏紧一头,食指和中指平行伸开,和拇指紧密配合,小心翼翼地拧动。如果用力稍大,把皮弄破,柳哨就做不成了。等外面的皮和里面的芯 离骨 了,轻轻地抽出来,用指甲把顶端上层的外皮掐去,再使劲捏一下,一个漂亮的柳哨做成了。
柳哨的粗细、长短不同,吹出来的声音也不一样。有的像老牛哞哞,有的像山羊咩咩,有的像小猫喵喵,有的像公鸡喔喔,还有的像小孩吱吱哭。真是天籁之音,奇妙无穷。
筐里的草割满了,倚在河滩边,吹起悠扬的柳哨,看着晚霞夕阳,久久不愿归去。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夏日炎炎,午休的人们大把甩着汗水。知了扯着嗓子,开始它的 演唱会 。这叫声,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烦躁了。
黄昏,孩子们最 快乐 的游戏就是拿着玻璃瓶、小铲子,去村边树下捉 知了闺儿 。有经验的孩子,先观察它们的洞,洞口表面盖着一层浮土。掀去浮土,伸进手指去掏,洞越掏越大,就能触摸到 知了闺儿 的头。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头顶,轻轻一提,就出来了。如果速度慢,你越想揪住它,它越往里缩。它越陷越深,就够不着了。这俗称 跳井 。别着急,我们手里带着工具呢,用小铲子挖几下,藏在深洞里的 知了闺儿 终于被俘虏了。
天更黑了, 知了闺儿 借着夜幕的遮掩,悄然出洞。这时候需要借助手电筒,才能发现它们。它们的身子肥肥的,通身发着金黄色亮光。它们的爬行速度很快,六脚并用,匍匐前进。有的攀爬高手,爬到树梢顶端,你只得 望树兴叹 。明天它们就华丽转身,变成枝头高叫的知了了。
回到家,把 知了闺儿 洗干净,放在盆里腌一下。强忍着口水,眼巴巴地看着妈妈往锅里放油,倒入腌好的 知了闺儿 。妈妈用铲子来回翻动, 知了闺儿 油光闪闪,香味四溢。 油炸金蝉 出锅了,掐去头脚,放在嘴里,香酥有嚼劲,这恐怕是世间最好的美味了。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迷人的金秋悄无声息地来临了。朋友,我带你到农家小院走一遭。
农家小院是富裕的。你看,房顶上是一堆金黄的牛角大棒子,院里的树上挂满了玉米串。白胖胖的花生被挤在一角儿,金黄的大豆不甘示弱,硬要和红红的高粱、雪白的棉花凑热闹。墙外是玉米秸、花生秧,这可都是喂牲口的上等饲料。容不下了,实在容不下了。
农家小院是欢乐的。你看,王大妈站在小院里,正抿着嘴笑呢。今年棉铃虫多,但喷农药及时,五亩棉花都保住了。粮囤里的小麦满满的,秋后再卖了棉花,翻盖新房的钱就凑齐了,儿子不愁媳妇喽!
农家小院是充满希望的。你看,村长的院里咋围着好多人?噢,原来他们商量着和乡农技站联系,购进一些小麦优良品种,再请技术员来指导秋种,争取明年再获丰收。
农家小院,放射着光芒;农家小院,孕育着希望。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忙活了大半年,农人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炕暖暖的,炉火旺旺的。农家的炕头上,围着老太太和孩子们。老太太扒着棉桃,拉着家常。孩子们托着下巴,听得入迷。话题不再是纺线织布缺衣少穿,不再是推磨轧碾子忍饥挨饿,她们谈得是热播剧《渴望》: 那刘大妈演得真好,家长里短的,还不跟咱平常过日子一样? 我越看越上瘾哩! 说话的是一位儿孙满堂的老太太。 现在的好日子做梦都想不到,整天吃大白馍馍。老嫂子,咱再活几十年! 这句俏皮话,惹得众老太太大笑。那干瘪的、掉光牙齿的嘴裂着,把我们小孩子逗得在炕上直打滚儿!
老头儿和几个老友坐在饭桌前,喝着小酒,唱着小曲儿。 生活 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酒不醉人人自醉。
哦,这五彩斑斓、令人惬意的冬闲时光!
【作者简介】高洪新,女,高唐县第二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喜欢读书, 梦想 成为会写作的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