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特露德》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1877-1962)于1910年所作的一部长篇 小说 。盖特露德是一位美貌善良又极具歌唱天赋的理想女子,围绕着她与两个音乐家之间的情感纠葛,作者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艺术家形象:一是在音乐上极有天赋且富于探索精神,却自始至终与难于克服的孤独感相依为命并由此毁了自己与自己深爱女人的海因利希·莫特;二是因年少一份华丽空洞的感情导致腿残,却由此接受身心的残酷考验,朝着成就迈进的同时又执著于友谊与 爱情 的柯恩·罗斯勒。
文章本身是一部以爱情、家庭及婚姻为题材的小说,读来却完全没有与同类题材雷同之感。首先,作者运笔的方式是随意而发人深思的,比如开篇那句 倘若从外表来看我的 生活 ,我似乎并不特别 幸福 。 正因为诸如此类看似脱口而出却又实在贴近读者心声的话语,让人怀有平静的 心情 翻阅下去,并意图从中捕捉自己曾有或正处的某些心境;其次,因为三位主人公与音乐脱离不了干系,作品本身就渲染了一份艺术情调,为数寥寥的几首歌词以及莫特与罗斯勒间贯穿始终的互为赏析,成为一根若隐若现的暗线,抽之则全无筋骨;再次,三人各具风采的性格特征,作者是运用第一人称的手段加以刻画的,一个事件以及事件所引发的内心思索,一种心态以及心态影响下性情的转换,看似不经意却是难得的顺理成章。
情节的大概轮廓是简约的:罗斯勒在学小提琴期间,是公认的耽于幻想而成事不足的一员,在美丽空虚的丽蒂挑逗下,他在一次山坡滑雪中摔残了腿骨并遭遇环境的始热终冷;于是,他在音乐上开始了不懈的探索,并以一首歌曲赢得了当时已功成名就的莫特的独衷;友谊 自然 而然在互相鼓励与督促的情境中发展下去,直到盖特露德以她外表与内心的魅力闯入他们的生活。罗斯勒在与盖特露德保持一段声息相通的关系并借机欲图挑破这关系之后,发现盖特露德与仪表堂堂的莫特已开始了如火如荼的爱情经历。 莫特自恃才华与体面曾与多名女子有染,却一直抱有骄傲而孤独的艺术家心态;这成为罗斯勒不乏担忧却又无法近前的郁结,这一情结从好友与爱人的恋爱、婚姻、隔阂走向难以正视,并保持到最后莫特的自杀,与盖特露德的独守。
最后,似乎只有一帧盖特露德身着白色夏装的画像,是最真实的。
不难看出,作者对莫特孤独感的描述是夹杂批判情绪的。但是,在通篇过后,对这种孤独感我却很难有嫌恶的看法;原因在于,这孤独感的背后,隐藏着作为一个艺术家必须承担的与世难容不得不溶的抗争、功成名就后面对鲜花或嘲笑应极力表现的无视与奋取棗 一个艺术家在市侩们眼中不是一个快活的人,他随时抛出艺术作品纯粹是出于忘乎所以,可惜他们大都是些贫苦的可怜虫,他们在一堆无用的财富上挣扎,并且必须为此而贡献出自己。 当一个人习惯与酒及烟为伴,他对自己心爱女子的安置,究竟是该置于其上呢,还是齐头并坐?尽管,一位美丽开朗内心平静的女子变得忧郁而胆怯不是人所希望,可事件的进展绝无二路可走。
症结在于:如果莫特大改其风,他们间相守阴阳的爱情便也大打折扣。
无悔的,只是一种选择。没有值得不值得的问题。
我又记起《红菱艳》。内容说的是一位青年作曲家与一位芭蕾舞演员的爱情悲剧;里面有莱蒙托夫 艺术的化身,克拉斯特与蓓姬 男女主角,才华出众,被莱蒙托夫发掘并以一出《红舞鞋》(取自安徒生童话,讲述的是一位女子穿了一双具有神奇魔力的红舞鞋去参加一场舞会,舞会结束后她想脱下舞鞋却力不从心,于是她一直在跳,不停地跳,跳失了爱情,跳失了除舞蹈之外的一切 最终跳向死亡。)双双出名。
故事 的结局显而易见:童话折射到了他们身上,在爱情与舞蹈事业的冲击下,蓓姬跳海了。里面有莱蒙托夫的两句 台词 : 失窃的人固然不幸,但剽窃的人更加可悲。 生活是微不足道的。 红舞鞋一旦套在某些人脚上,身不由己。莱蒙托夫是,蓓姬也是。 看起来蓓是莱的间接受害者,但蓓又何尝不是心甘情愿且无能为力?艺术的美以及背后的残忍,本是起舞弄清影的关系。
盖特露德也好,蓓姬也罢,曾经没有选择地存在过
来源:通向黑塞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