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 徐志文 墨上尘事
早安心语
留一份寂寞给生命,让生命可以开阔。
而我们今天希望,用繁忙驱散寂寞,让寂寞不留心间。
于丹 《于丹庄子心得》
赣中偏南 一九八九
小城 城与乡的交界
傍山 , 临水
石庄中学
新建不久的教学楼
预制楼板 ,白墙青瓦
三个年级, 六个班
三十几位老师
两百来号生源
这一个年头
我以全乡第二的成绩考入
父亲 很是高兴
亲自上山伐杉,锯木
为我钉了个箱子
翻盖 ,带锁,原生态纹理
母亲也很高兴
上街,赶集
采办我住校的所需
新衣,苇席,饭盒,盖被
洗漱之类,林林总总
报到的那天
父亲庄重地将我送进校门
然后,头也不回
那一年,我十二
那一刻,迎风
差点流泪
节奏有点紧张
山里的娃险些适应不来
六点半起床,洗漱
七点开始早操,晨读
之后是吃饭,上课,吃饭,上课
又是吃饭,上课,睡
吃饭要排队,很长
他们都疯跑,我总在最后
不排除身材瘦小的因素
班主任照顾了我的座位
班主任姓黄
正宗科班,师范出身
我是他的第一届
恰其青春,帅气,有股子劲儿
全乡第一的已被一班抽走
我分在二班
他拿我当王牌
小学我任过班长
黄老师依旧让我任班长
其实班长没什么事做
恰当地说,就像是班上的一面旗子
我只照例听我的讲,看我的书
或者偶尔,收发一些作业本
黄老师这个人不太一般
严肃,果敢,带些风趣
写得一手好书法
亮得几嗓好美声
有时候他也当众颂读一些
他发表过的 诗歌 剪报
彻底让我们艳羡了一回
时间静静流转
第一个期中考试临近
渴求表现的我
如愿全班第一,全校第一
那个曾经作我标杆的
不知道叫什么燕的同学
到现在,已不记得排在了第几
当走向领奖台的那一刻
同学们多了几分关注
我,增添了几分自信
从此 生活 像充满了阳光
校园 后面坡地也格外的青绿
如常邀三两个同学
赶那晚自习前的间歇
枕着书香
草地上静看那夕阳
或者翻过身来
掐一截空心的草茎
于那十月小阳春的山茶花里
去吮些带汁的花蜜
然那住校的光景
不全都是甜美
一周五天半的日常
顿顿都不能断了补给
米,须从家里自带
菜,亦须从家里自带
萝卜干,咸榨菜
这些不易坏,宜乎标配
多汁的菜肴,顶多管一两天
吃出了馊味,就只能倒掉
因此中途需回家一趟
带菜带米,或讨些零花
校离家八九里路
三四里沿渠
四五里翻山
须得请上一下午的事假
去,回
强似那负重越野
日头落山前定然要返回学校
绝不能误了晚自习
带来的鲜菜与些别人分享
十来斤的粳米
等着食堂的师傅称重
换得面额不等的饭票
二两,三两,五两,一斤
可以兑取相应的币值
我少有零花
便打起这花绿票券的主意
好在它的印制不够精美
材料也易得手
凭借我的技艺,加些聪明
硬纸板上的描画,足以乱真
班上的英语老师
课讲得一般
却头脑活络
蒸得一手好馒头
白面的馒头,似雪样白
准会在那晚自习的课间开笼
诱人的香气见风就跑
学生们也跑
我夹在里头,擎着我一斤的饭票
趁那灯的昏黄
我展示着我的作品
两热乎乎的馒头到手
外加七两货真价实的找零
第二天的英语课上
老师出其地气愤
一个个将我们打量
发誓要揪出这 国画 的高手
可怜我这仅有的天分
终将要被无情地扼杀
几度的寒来暑往
几多的同学转进又转出
等到第三个年头
来了几个回炉的尖子
插进位漂亮的女生
压力愈来愈大了
心里却开始变得朦胧
坐在前排的长发
总不经意间拂到我的桌上
香气好好,声音也好好
那首《十送红军》的即兴清唱
今刻难忘
那个时候我开始写诗
古体的,现代的
叙事的, 抒情 的
不过里面总有个相同的影子
于是时常在茶树下发呆
在暗夜里辗转
这些个往事我从不让人知道
心思也绝计不会让谁知晓
只在那个有月的夜晚
烧掉了一切
灰烬都飘进了风里
不过此后我的作文却意外的好
老师常念读
说像一首散文诗
只是,有点酸
中考的倒计时牌已然开启
仅有的日历一张张撕去
没有了多余闲暇
神经的发条
绷了又绷,紧了又紧
熄灯铃响过,马灯亮起
老师用鬼魅般的步子巡视
轻轻地来,轻轻地去
只不过脸上
多了丝我们不知道的表情
模拟,动员,赶考,发榜
终于,我没负了老师
我也没负了 父母
山里的娃子
考入了老师一样的学校
这在学校是头一遭
在这小山村里更是头一份
父母的脸上添了光彩
趁高兴,杀了猪置了酒
请些老师,请些名望,请些乡亲
大家吃着酒,咂着舌
你们家崽有出息着呢
你们家的祖坟算是埋对了呢
老父堆下脸来
忙不迭的劝烟,敬酒
只我一个,默不作声
那个叫作师范的学校
是否,将命定了我的一生
2017.7.8
作者简介:
徐志文,微信昵称,残荷听雨。77年生人,江西崇仁巴山二小一普通教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