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域名出售 微信:  hucheng114

网站内容整理中,如有侵权内容请联系我们处理

友情文档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收起左侧

写出好文章,你有没有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励志文章-美文欣赏

[复制链接]
等级头衔

等級:小学生

Rank: 2Rank: 2

积分成就
UID
2835
主题
48
精华
0
墨水
124

发表于 2022-1-26 20:2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创:高原麦客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些问题。我写的东西有人看吗?究竟有多少人再看?我写的东西对别人有用吗?究竟对多少人有用?通过写作,是否真正达到自我内视和成长的目的?
         
        写作两年多了,总感觉自己在原地打转转,完全没有突破自我,从自己的夹缝走出来,融入更大的疆域。说是写作,其实就是记录 生活 的点点滴滴。无非就是自己的一些认识、感想、体验、教训和对情绪的宣泄,完全称不上作品。
         
        不是无话可写,总感觉现在这种写作状态,完全是应付差事。别说什么工匠精神,或者好好打磨一篇文章,只修改一遍,就会匆匆的发布。为了数量只好牺牲质量。其实写了这么久,还是不能从原来的局限中跳出来。
         
        花在写作上的时间至少超过2300个小时,各种写作方面的书籍也看过不少,各种写作的技巧和风格也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即使这样,有时还是会莫名其妙产生厌倦的念头。要不然就不写了,想好了再说,可又觉得实在是太可惜。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最近比较清闲,重读吴军老师的《硅谷来信》。再一次被老师博大精深思想内涵,海阔天空的精神境界,以及博古通今的知识体系,精益求精的专注态度所震撼。特别他在他写作《文明之光》那本书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光是《哈佛中国史》,他就读了好几遍,很多需要引用的部分,都做了详细的注解。
         
        对照自己每天的写作,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毫无准备,毫无计划,没有任何纲要的支撑下,在大脑里东凑西拼出来。只能算是毛坯,没有框架,没有内容,没有立意,完全是一种信马由缰的感觉。难怪读者会越来越少。
         
        产品思维里提到一个普遍的现象,用在写作里,也是一样的道理,叫 第三眼美女 。第一眼看的时候,感觉 哇,这个人好牛,竟然能写出这么多的文章。 进而被震惊。第二眼的时候,觉得文章基本上符合大众的口味,写的还像那么回事。看到第三眼的时候,就会觉得一无是处。虽然表面好看,可毫无用处,不值得在上面浪费时间。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素材匮乏。大多数文章可以称为 无病乱呻吟 。看那些牛人写的文章,不是一个道理接着一个道理,而是一个 故事 接着一个故事。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在读故事的同时,已经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主张和立意全部的理解吸收。
         
        而对比自己写的文章,干巴巴的一堆文字,或者干巴巴的一堆道理。把读者搞的云里雾里,读者却不知道我是写文章还在说。开始就没有和读者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关系。素材的严重匮乏,让文章单摆浮搁在那里,没有温度,没有情感,没有故事。完全是一种自话自说,文字的堆垒。
         
        早在2016年开始写作的时候,除了订阅几个付费专栏,买了很多写作方面的书籍。也付费注册了 印象笔记 ,就是想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印象笔记用了一年多,由于续费,也由于换了电脑,新电脑上的ID和老的印象笔记不一致,续费不 成功 ,嫌麻烦,就把做笔记的事情暂时搁置。
         
        前一段时间,通过多方联系,重新开通 印象笔记 ,但也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现在看书,基本上都是在书上直接划线,很少做正规的读书笔记。以至于每次写作的时候,才挠耳抓腮,冥思苦想,东拼西凑,也在情理之中。
         
        自从写作以来,为了保证持续不断的输出,输入是必然的事情。期间也看过不少的书,但能用到文章中的素材寥寥无几。看书的时候,热血澎湃,感觉书中很多东西都能拿来为我所用。但真正写作的时候,已经想不起任何东西,走马观花的看一遍,最后又都还给了作者。
         
        人的大脑储存的能力是有限的,况且现在和过去有本质的区别。过去的知识是固化下来的,就那么多。现在的知识已经多到你根本想象不到。
         
        打个比方,如果把知识比作水,过去水很少,凭自己的记忆能力,基本就能把这些知识装到自己容器里。现在的知识已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如果不使用便捷工具,把那些有用的知识暂时储存下来,看似你花了时间进行阅读,但大多数时候,只是做了一些无用功。
         
        这几天,正在看畅销书作家特伦斯.谢诺夫斯基新书《深度学习》,明白了一个道理,未来是一个数据为王的时代,谁拥有更多的数据,谁就拥有了头部效应。现在的阿里、腾讯、facebook、Google等互联网公司,其实一直在暗里明里抢夺大数据资源。
         
        无论是以后的无人驾驶汽车、 自然 语言的翻译工作、语音识别系统、AI医疗、金融科技、深度法律、新 教育 体系都离不开基础数据的喂养。而且数据越多,你所使用的人工智能越精准。作为写作者,我们不但要有清晰的思维,敏锐的视觉,和对未来的前瞻性,更要建立自己素材库。素材才是喂养我们成长的最好肥料。
         
        前一段时间,在写作群里,看到有人在推荐一种新的笔记方法,叫做 卡片笔记 ,就是把所有的知识点,通过卡片的形式,记录到同样大小的卡片上,像扑克牌一样,进行编号、分类。使用的时候,可以拿出来,轻松的组合,很容易就能拼出一篇文章来。
         
        现在想来,其实写作上的工具非常多,方法也非常多。很多都是抱着急功近利的思想,把心思都用在如何写上,而在素材的积累上,并没有花多少时间。其实写任何文章,都应该是在现有的素材上,提高、改进和迭代,而不是新的开始,或者自创。
         
        把标题解释的再明白一点,想写出好文章,你必须做好自己的读书笔记,为写作积累相当数量的素材。怎样记读书笔记?有一个很形象的类比,就如同小偷到别人家里偷东西,除了把水槽之外的所有东西都搬走  然后回过头再去把厨房的水槽搬走。
         
        万维钢在《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里,提出了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用在素材的积累上,一样有效实用:
         
        第一,不好玩。无论是写文章,还是素材收集,都不要抱着 寓教于乐 的思想,认为蜻蜓点水式的学习或者看书能对你有多大帮助。而要用严肃的态度,做好正确的阅读,和素材的收集。要用强力研读的态度,来写读书笔记。
         
        第二,用时少。不是让你整天泡在书里,做一个看似忙忙碌碌的伪学习者。一个人每天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就那么几个小时,好钢要用在刀刃上,用最专注的时间,读书和做好个人笔记。素材积累不在少,而在于精。
         
        第三,不追求快。李笑来建议 只字不差 的阅读,万维钢建议 强力研读 ,就是不让你为了读书而读书,或者为了记笔记而记笔记,起码,你要在自己的大脑里形成一个简单的助记词,以便于一下次检索的时候,快速方便得到你想要的素材。
         
        小时候常听大人们说: 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如果你有个非常强大的素材库。这个素材库里装着江河湖海,装着上下五千年,装着日月星辰,或者整个宇宙。剩下的事情,就是把这些网状的素材,通过树状的句法进行梳理后,再用代表自己风格的文字展开就行。
         
        这样看来,写作就是让一些美好的故事换张面孔重现罢了。素材库,就相当于我们的兵械库,平时管好,写作时才能自由发挥,信手拈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