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了蛙叫蝉鸣的季节。蝉在我们家乡叫哨蝉子。这样的季节让我想起了儿时趣事,粘哨蝉。
粘哨蝉先要洗面筋。抓一把干面放入适量水,和成块。然后拿着这一小块面放在水盆里不停的洗。把淀粉都洗掉,只剩下面筋,就会很黏。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直接抓一把小麦放嘴里嚼。一边嚼一边闭上嘴从牙缝里挤出水及麦皮,直到嚼得又白又筋道。
然后就是把面筋包起来。包的东西也很讲究,一般就是用眉豆叶,既能保湿又干净。
粘哨蝉需要的重要工具还有又细又长的竿子。首选最好的是竹竿。但是那个年代,北方地区一般人家没有竹竿。那时我就选用葵花竿。找一根又高又直的,在上头接一节紫穗槐的细枝,为的是方便缠面筋,而且细一点不容易被哨蝉发现。要注意的一点是接竿子时一定要接牢。最后用纱布缝一个网袋,约上小伙伴就出发了。
带上所有的装备,来到高高的杨树林。寻着蝉鸣的声音,仰着头仔细看。总能找到哨蝉的身影,有时一棵树上有好几只。把面筋缠在竿头一圈,缠好的面筋一定不要用手乱摸,脏了就不黏了。屏住呼吸不出声,双手举起竿子稳稳的慢慢靠近,快碰着了,竿梢一抖,面筋粘住了它的翅膀,它一边叫一边挣扎,吓飞了树上其它哨蝉。取下来放进网袋,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有时也粘到不会叫的,我们叫它哑巴。它和会叫的那种的区别是腹部没有共鸣腔。那时我们认为会叫的是公的,不会叫的是母的,至今也不知对不对。只知道不会叫的更肥更香。
就这样,我们乐此不疲的粘到黄昏,带着装满哨蝉的网袋满载而归。走在路上,喧闹的叫声引得路人投来羡慕的目光。这时我会骄傲的把装哨蝉的网袋摇来摇去,让它们叫得更响。远远的看到母亲已等在门前,想来或许是早已听到许多哨蝉一起叫的声音。
写到这里,炸哨蝉的香味早已勾起肚里的馋虫。看着城市的柏油马路,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不由感慨:童心依旧在,何处觅蝉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