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热播剧《都挺好》终于迎来了大结局。有朋友问我,看这部剧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我觉得,是对受害者思维淋漓尽致的演绎。
苏家一家五口,从 父母 到兄妹,每个人,看似都是原生家庭的牺牲品,却也都在不知不觉间,沿袭着这种悲剧,用 亲情 彼此绑架和伤害,把自己从受害者活成了施暴者。
就拿苏母来讲,她对女儿的轻视,显然是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她从小就生长在一个典型的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就连婚姻,也完全是由她父母所安排,目的是为了帮她哥换取城市户口。
但对于自己的命运,苏母想到的不是改变,而是陷入一种受害者思维中,觉得所有的错都是别人造成的,自己能做的,就是通过种种方式,不断发泄委屈和怨气。
这种心理,表现在行为中,是她对老公和三个子女强烈的控制欲。在她看来,儿子必须要听话要出人头地,才能给自己争气,女儿则生来就是个外人,也注定要像自己一样,为家庭承受不公平的待遇。
三兄妹身上同样也可以看得到受害者思维的影子。
苏明哲人如其名,只懂明哲保身,一味装好人,却根本不愿意承担身为长子的责任;
苏明成活成了标准的妈宝男,理所当然的享受母亲的溺爱,对自己的妹妹却极其的自私和冷漠;
苏明玉和苏母的积怨最深,但到头来,又是她,最真实地复制了母亲的个性,甚至变得和母亲一样强势,充满掌控欲。
不可调和的冲突,是这部电视剧剧情发展的主线。愤怒的情绪蔓延在每个 人物 身上,让他们彼此指责,互相伤害,进而陷入对亲情深重而无力的失望中。
这就像是一种可怕的恶性循环。
因为认定自己是受害者,所以总是对他人充满怨气,而这种怨气反过头来,又会导致更糟糕的关系,既造成创伤的强迫性重复,也让自己永远无法得到解脱。
02
受害者心态最典型的特征是:时时陷在被辜负被伤害的感觉里,认为全世界都在亏欠自己。
《都挺好》里,有很多人看了义愤填膺的片段。其中最经典的一幕是爆发了不甘情绪的苏明玉,哭着追问母亲: 为什么你们生了我,却不好好养我?
而面对满眼泪水的女儿,苏母不仅没有一点不安,还无比理直气壮地反过来质问: 我们生你养你不容易,难道还有罪吗?
很显然,对苏母而言,自己才是这个家庭中最辛苦最不容易的那个人,所以不管做任何事,遇到任何问题,都不可能是她的错。
她习惯性地沉浸在自己的 受害者 心态中,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种种行为正是造成整个家庭悲剧的根源。
人因软弱而自私,因自私而无情,然而到头来,毁掉的却是自己的 人生 。
这部电视剧讲述的是亲子关系。但其实,在所有的人际关系中,不加克制的受害者心态,都无异于是一剂毒药。
夫妻之间一旦出现 受害者思维 ,就容易变得斤斤计较,动辄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大动干戈,继而张口指责: 要不是因为你 、 你根本就不懂得为我着想。
朋友、同事之间相处也一样,怀抱 受害者思维 ,只会让人越来越冷漠,为得失利益耿耿于怀,以至于开始忘却责任,做什么都要先问: 凭什么他不去做? 为什么我要这做么多!
美国心理学家卡普曼有个经典的发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这样的三角戏剧角色:Victim受害者-rescuerr拯救者-Persecutor迫害者。
当你扮演了其中一个角色时,周围的人为了维持这个三角的平衡,就会无意识地扮演对应的角色。
一个人长期扮演受害者角色,等于把自己固定在自艾自怨自怜的情绪泥淖中。而这在本质上,其实是一种潜意识里的自我放弃。
03
在苏家三兄妹里,姚晨的饰演的苏明玉,无疑是最令人同情的一个。但在我看来,这也正是这个人物最大的价值之所在。
因为她所演绎的,是一个试图挣脱原生家庭牢笼,积极寻求人格独立和自由的形象。
故事 的最后,曾经饱受父母伤害的明玉,最终选择了原谅家人,与往事和解。这个选择来得并不容易,却令人备感感慨。
人生有时很难,也并不公平。但只要活着,我们就需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任何试图寻求或依靠他人的帮助来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注定会面临失败。
无论过去经历了什么样的痛苦,或是遭受了多么不公平的待遇,终结悲伤最好的方式,永远是学会自我负责。
这意味着,你不再充当受害者,不再把人生的主导权交别人,而是会努力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强大自己,去做自己 生活 的掌控者。
正如有句话所说:任何人都是受害者,因为每个人都会受伤,每个人都会遭遇不幸;任何人又都不是受害者,因为当你已经是个大人。
受害者心态从来不会带来真正的 幸福 ,反而,会令人越来越不幸。
而只有当你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不依赖任何人、不指望任何人时,你才能不被他人绑架,才能真正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
愿我们都能时时提醒自己:唯一该为我们人生负责的人,只有自己。
END
作者简介:念念,80后女子,自媒体写作者,可文艺,也可理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