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军
母亲走了快17年了,可我总感觉她从未走远,冥冥之中,她好像就在世间的某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守护和关望着我。
母亲刚走的那些个日子里,流干眼泪的我,再没了撕心裂肺的哀嚎,而是呆呆滞滞的,老是走不出那个情绪的圈子。
母亲,是这个世上最爱我们的人。"母亲"这个字眼也就成了慈爱和伟大的代名词。但是,我写‘母亲’这个词时,却感到的是沉重。
母亲生我的时候,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那时候物质匮乏, 生活 条件很不好,但我的降生,却一度给这个贫穷的家庭、给母亲带来了许多的欢乐。那时候, 父亲 在外地工作,一年难得回来一次。我们兄妹就在母亲的百般呵护和言传身教下,慢慢长大。
白天,母亲要去生产队干活,我们兄妹,就拖给了太姥姥(母亲的奶奶)照看。散工后,别人都回了家。她却在地里,在满天的繁星下搂柴火。当我们终于看到背着柴火接我们来的母亲时,我们和母亲的眼角里,分明有晶滢在闪动。回了家,她做饭、挑水 忙而有序地做着家务,我们都睡了,她还在缝缝串串,缒着掉扣,打着补丁。年复一日的操劳,让母亲青春不再,过早地衰老了下来。
我知道
吹乱母亲青丝的是
田野的风
吻老母亲双手的是
土地的垄沟
还有泥土的嘴唇
让母亲牵挂的是
我这只放飞的风筝
母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不贪嘴的人,有好点的东西,她老是藏来放去,等着给我们吃,我真后悔咋当时就不懂得分给她吃一点呢?记得我念小学时,每隔一段时日,母亲就会带我去县城,她给父亲走信,顺带买点便宜东西,顺带给我打打牙祭。那时候县城也没有啥特殊的食物,就是去南北大街的饭铺里吃点东西。国营的南北两个饭铺,米饭和馒头都是平常难得一见的好东西,最实惠的是那一大碗肉沫面条,7分钱2两粮票。每回,我就在那吃着面,母亲就在那看着。后来我大了点,再吃面时,剩下一少半时,就会推说是吃不了了,然后母亲连汤便喝下了那点剩面。每念及此,我便想到,我不能报答母亲之万一啊。
后来,父亲回来了,我也成了家,母亲终于舒展了绷紧的神经,可以好好歇歇了。然而,多年的操劳,让她有了病。给母亲看病的历史很长又很短。很长,是好几年看下来也不见好,我们都在无耐中煎熬。很短,尽管看不好,只要不走,只要活着就好,可惜这样最低的要求都不能得到满足啊。
母亲最后的日子里,我守护着她。让她踏踏实实地享受最后的 人生 。我生在母亲怀里,她走在我的怀里
那年的冬天
天气很冷
我的心也如天气一样
迷乱 无助 悲凉
母亲的最后日子
于我 是短暂
于她 是漫长
我用尽了一切力量
也没有使她的生命之花
再次 绽放
雪
下的很大
天地一片苍茫
寒风趁机
接母亲去了天堂
无论我在风雪中
咋样嘶喊
声音却穿不透
茔上黄土的冻僵
纵使我的心
都成了碎片
也没能感动了上苍
此后
我再不敢提起笔来
写有关母亲的文章
那样
泪水会淹没一切
心里会再度悲伤
只有把那年
飘在我记忆深处的雪
默默收藏
母亲辛苦劳累了一生,我把她安置在她最喜欢的那块地里,永远充满丰收的希望。
又值清明,涕泪做文,以表我心,以告母亲。
小编手记:
这个清明节前,平台发起了有关清明节的同题散文,截止目前已收到近二十位文友的来稿,平台从今天开始分两天选取部分稿件予以刊发。清明节,在我国传统节日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日,其思亲、念亲的内涵延续了几千年。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会纷纷回乡祭祀自己的亲人,甚至许多海外华侨、华人都会回国祭祀。中国人历来讲究孝道,讲究 亲情 , 每逢佳节倍思亲 ,对于清明节来说尤其如此,看这次同题的散文作品,从艺术上来看或许有些作品不尽如人意,但大家都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难能可贵的。与同题诗相比,同题散文起码有两不易:一是散文篇幅要长,要更费时间, 诗歌 可能只是写几个点,散文则要写一段距离或者几个面;二是对作者要求较高,也就是说作者必得是掌握了散文必要的写作技巧后,才能写好同题。因为同题散文就像命题作文一样,考验的是一个作者对文题的准确把握,如果散文基本功不扎实,是同样很难写好的。而且与诗歌评判标准的多元化相比,散文的评判标准是比较单一的,所以一篇散文的优劣更容易分出来,是不容易藏拙的。好在,这次同题散文主要以思亲为 主题 ,每一个作者对亲人都有着浓浓的感情,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艺术技巧的不足。今后,我们会选择适当的文题再次发起同题散文,期待您更好的佳作。
作者简介:
张军,70年代河北蔚县人,地道的农民。 |
|